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绿色焦点 > 正文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绿色焦点
IGEA
2015-11-12
1396 浏览

    概述:农业发展的生态思潮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色
    成就与反思
    展望与建议
    农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到常规的现代化农业,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石油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弊端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和探索生态农业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潮流
    从PRED到WEHAB
    水(W):10亿人无安全饮用水,20亿人缺卫生设施,300万人死于水安全引起的疾病,2025年2/3国家严重缺水,农业耗水大户,40%城市水损失
    能源(E):20亿人缺乏足够的能源
    健康(H):10亿人呼吸不健康的空气,300万人/年死于空气污染,疟疾,寄生虫病
    农业(A): 2/3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力下降,今后30-40年每10年增加10亿粮食每年增加2%,加强经营强度,森林草地转化为农田,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土壤侵
蚀,  森林、湿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管理(B):消失速度比以前大1000倍,热带雨林1/2消失,75%渔产达到极限,70%珊瑚礁
    农业发展的生态学思潮
    新形势下,人们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技术与模式,并陆续提出了各种替代农业发展新思路
    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复合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
    尽管它们的名称和内涵不尽相同,但是都反映了一种适应时代变革和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的目标不仅要提高产量、满足人们对粮食和农产
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不仅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获得经济利益,更要发挥生态系统多种环境服务功能。
    我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且蔓延迅速、生态破坏的范围持续扩大,程度不断加剧。
    生态农业的定义与内涵
    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
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的农业发展模式。        
    1、系统性和整体性
    系统观、整体观是生态农业的最大特点
    不强调某一农艺措施,重视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调整
    不强调单一技术,重视技术的综合集成
    农业系统中各要素、各子系统的组合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是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的核心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生态农业按空间尺度的分类系统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2、保护与发展统一
    中国生态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
    3. 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常见的水稻品种主要有红脚谷、水红脚谷、大百谷、麻线谷、蚂蚱谷、皮杂谷、长毛谷、山谷、香谷、水黄糯、大毛糯等。现存已记录的地方水稻品种有48种
。                            
    高山森林里的各类野生菌:香菇、银耳、木耳、白参、青头菌、干巴菌、牛肝菌、鸡枞、土茯苓等;
    野生草本植物:板蓝根、旱芹、水芹、鱼腥草、车前草、蕨菜、野磨芋、黄花菜、野芭蕉花等。
    野生木本植物:白杜鹃花、锥栗籽、麻栎籽、多依、野樱桃、羊奶果、木通、茅栗、鸡素果、香椿、野竹笋、橄榄等。
    野生昆虫:花腰蜂、黑土蜂、蜜蜂、田蚂蚱等。
    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其食物丰富多样,健康营养 
    梯田中的水生动物多样:各种鱼类、螺蛳、黄鳝、泥鳅:鱼虾、江鳅、石蚌、蟹等;田埂上有鱼腥草、豆类等多种植物
    梯田上方为保护良好的水源林、寨神林、薪炭林,其森林类型是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模式多样性
    四位一体模式
    猪-沼-果模式
    西北五配套模式
    种养加一体化模式
    生态治理型模式
    规模化生态养殖场模式
    基塘渔业模式
    农林复合经营
    稻田养殖模式
    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模式
    设施农业模式
    4. 结构功能的高效性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p#分页标题#e#


    5.文化的传承性
    生态农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生态农业文化景观具有发展农业文化产业的基础,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云南元阳梯田
    哈尼哈尼梯田最高级数达5000级左右,坡度最高达75度,人文与自然景观互相交融,在中外梯田景观中罕见,具有极高美学价值。
    云南哈尼族梯田已存在一千三百年以上,是当地哈尼族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是哈尼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哈尼族独特生产生活方式的载体,具有极高
的历史文化价值
    丰富而聪慧的管理体系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水(利)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兴修水沟与泥沙沉淀:修建水渠使梯田常年饱水;沟水入田之前进行沉淀
    “分水木刻” 与沟长管理制度
    天然施肥与人工冲肥(赶沟与水力冲肥)
    水碾、水磨、水碓的利用
    6. 物质的循环性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明显的实践效果
    生态农业试点
    农业部等7部委联合开展
    第一批51个试点县,试点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结构趋于合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第二批和第三批10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带动500个省级生态农业县的建设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广泛的社会认同
    2005年6月,浙江青田被FAO正式确定为首批全球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这不仅是中国生态农业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又一次证明,同时也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其目的是交流经验,增进交流,研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GIAHS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有关试点国家和试点候选国家的代表共60位外宾,以及来自我国农业部、人大环资委等有关部门、试点与候选地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领导与专家100多人参加本次论坛。
    反  思
    概念和边界的模糊
    经济效益,城乡差异大
    配套技术的缺乏
    农业文化重视不够
    体制与政策
    能力建设薄弱
    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撑
    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集成(高新技术与创新+传统技术挖掘与提高+技术综合)
    产业融合(农业生产系统内部以及农业与工业、农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重视规模和市场)
    功能高效(建立综合的价值评估体系,重视农业多种服务功能的价值实现)
    资金支持和生态补偿(包括市场导向、直接的货币补偿、政策扶持、产品认证等)
    科学研究(模式与机理、结构与功能、管理与组织)
    能力建设与宣传
    结束语
    中国人口多、土地少、水资源紧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赤字大、环境脆弱、农村贫困,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国际做法,必须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的生态农业植根于中华大地,传承了故有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思想,因地致宜地发展了许多宝贵的模式和好的经验,值得认真保护发扬和借鉴。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的农业文化,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值得认真挖掘、保护、研究和提高

25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