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绿色焦点 > 正文内容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计划到2015年占GDP8%
绿色焦点
采集侠
2015-11-12
1040 浏览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预警,要求认真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他们还表示,目前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现象加以重视,避免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新兴产业战略地位提升

  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截止到2010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在4%左右。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负责人纷纷表示,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首先提到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如此排序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

  这其中,物联网再次被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表示,国家将继续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5430.62 0.00%]制造、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加快。

  对于其他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市场人士认为,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结构性转型过程中,以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都在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国际上所说的新兴产业。

  其中,美国在最新版的《国家创新战略》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六个新兴产业,欧盟在2009年出台了《2020智慧可持续包容增长战略》,也明确了类似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日本在其《2020迈向光辉日本新增长战略》中,也提出类似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目标。

  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欧美国家的强项,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存在不少差距。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从科研到产业化,将是一条艰难的路。刚刚过去的2011年,生物技术产业经历严峻考验。而据年度全球资金预测报告显示,生命科学产业全球研发支出预计在2012年下降2.2%,为1473亿美元。随着制药公司紧缩研发预算,美国在生命科学产业的研发支出今年将下降5.7%。"金砖四国"和韩国的研发实力大规模升级。传统的研发强国如英国、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等的技术向这些地方转移,亚洲地区的研发效率大增。

  正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政策的支持,使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正紧锣密鼓地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遇到了难得的发展"蜜月期"。(中华工商时报 刘书艳)

  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打群架”乱象

  过去,有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报道不时传出,最近,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这引起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各地一窝蜂投资新能源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计划,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15%左右。

  然而,好处诸多的新兴产业也不能盲目发展,若管理和规划没跟上容易形成新的怪圈:“政策扶持—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综合治理”。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新兴产业中的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多晶硅等部分行业已经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有所抬头。

  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孙济洲教授介绍说,各省、自治区、市在选择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风险,如除西藏外的其他30个省、自治区、市,几乎都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列为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风电装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已经存在重复建设倾向,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全国各地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出现了非常迅猛的增长态势。按照各地区现在的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复建设现象将难以避免。

  据悉,目前全国“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超过17个,曾经红红火火的光伏企业如今70%以上已倒闭歇业,而一度是投资新宠的碳纤维现在也产能过剩了。

  地方政府为政绩盲目上马

  对于新兴产业一哄而上“打群架”的局面,经济学家吴敬琏几年前就曾提醒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一些苗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说,一哄而起的从众化,一些政府机构指定技术发展的路线,指定发展的产业门类,甚至直接确定投资等。他表示,以这种认识和方式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效率就会下降。

  “中国经济本身正在转型过程中,高污染、高耗能等产业肯定要萎缩,各地政府也在寻找新的产业转型亮点。国家对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地方因此肯定对上马这些产业有很高的积极性。”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造成各地争相上马新兴产业的其他原因,周清杰认为,一是地方政府要政绩,二是缺乏市场导向。周清杰说,因为地方政府对GDP高度关注,所以没条件的项目创造条件也要上。中国经济增长现在更多地是靠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第二产业对地方GDP和税收的拉动作用大,而国家要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工业,这驱使地方政府一窝蜂地上马这些产业。

  周清杰同时指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较多地依赖行政力量指引,而不是更多地靠市场引领。上新项目如果纯粹按市场导向是企业家说了算,他们主要看重的是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而靠行政力量上马项目则市场收益账算得较少,更看重的是哪些项目贷款优惠多,哪些项目政策支持多。

  新兴产业如何突破怪圈

  怎样吸取教训?

#p#分页标题#e#

  “政策扶持—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综合治理”,与其说是怪圈,不如说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正常”现象。如今,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正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有了传统产业的前车之鉴,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上应该如何吸取教训?

  牛海鹏:从企业角度看,新兴企业应尽可能制定长远的战略,而不能仅仅短期着力,即企业需要有良好的战略思维,同时注重企业的创新,尤其是技术上的创新,以提高产品的创新力度,并最终为市场所接受。从政府层面看,虽不鼓励直接进行干预,但可以适时、适地地进行引导。

  宋颂兴:应该看到,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要调整经济结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7.5%的经济增长目标,为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落后的产能将逐渐被淘汰,而能够适应市场竞争,依靠生产力提高而不是粗放式扩张的新兴产业将获得很大的生存优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兼并重组的过程中,政府仍要确保市场本身的竞争机制。很多时候,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倾斜,可以依赖其规模兼并业内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应该有进有退,避免无序低效的产业兼并。

  陈及:目前最能够消除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还是完全竞争行业。自由度较高使利润竞争空前激烈,能够促使企业自由调节,充分创新。企业家千方百计地盯着好的项目,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利润。通过这种方式,落后产能不断得到淘汰,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但在非完全竞争领域内,政府出台新兴产业规划,会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产生倾斜,给“寻租”留下了操作空间。(国际金融报)

  建立产能过剩预警机制

  有专家认为,重复竞争也有好处。周清杰表示,有了竞争才能优胜劣汰。但重复竞争肯定会有代价,特别是对公共和国有资金进行重复建设投入,实际上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是对国有资源的浪费。

  今后如何防止各地盲目发展新兴产业呢?有专家建议,除地方政府改变急功近利的工作思路外,中央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周清杰认为,在如今经济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在产业发展优先顺序上应更多提倡市场导向,尽量弱化行政导向。

  据悉,目前有关部委正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创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预警机制。目前已有10多个省市初步创设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预警机制的一项核心工作是,要创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包括企业数量、类别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生产销售库存、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等信息。为完成此项工作,有关部门已提出了相关工作机制。(人民日报海外版 罗兰)

  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核心龙头企业

  从目前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和快报来看,2011年,新兴产业概念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到21.83%,不过,相关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幅仅为8.87%,低于同期上市公司的整体水平。新兴产业概念公司呈现出增收快、增利慢的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距离高质量发展路还很长。

  曾智泽强调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作为技术追赶型国家,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只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即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核心龙头企业。

  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地区率先形成增长极,通过这些率先崛起的策源地,带动整个产业的逐渐成熟。在新兴产业发展大潮中,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已显示出成为增长极的实力,而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则正在以特色取胜。

  培养核心企业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技术尚不成熟,投入高、回报慢、风险大的新兴产业来说,不能要求所有企业都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去掌握核心技术,这恰恰是核心企业要完成的任务。国家和地方通过鼓励措施,推动包括高端创新人才、资本等在内的创新要素向核心企业集聚,以核心企业牵头开展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其他关联企业可以围绕为核心企业配套进行适应性创新,由此可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及强大的合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战略性,需要戒除短视和短期行为;因其新兴,需义无反顾的热情。用理性的态度把控新产业的航向,用高涨的热情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健康、高质量地向前发展。 (经济日报)

  一家之言:

  钮文新:新兴产业没有过剩就没有创新

  中国需要大力推动的战略新兴产业是否可以被“计划”出来?政府的作用到底应当是什么?如何看待“一哄而上”?如何理解多晶硅、风能等所谓“产能过剩”?

  先来回答一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政府的作用最多就是个“药引子”,它一定是通过优惠税率、去除垄断等手段,为战略新兴产业创造必要的环境;至于具体如何发展,资本从何而来,那都是市场的自然选择,政府可以“适度调控”而无法大包大揽。

  以多晶硅、风能为例。由于这方面的技术门槛较低,于是在政府鼓励下,很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很容易“产能过剩”。政府过去的做法是,一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以避免浪费为名,强化审批,限制发展,并使市场立即降温。于是,使得现有产能维系高价,维系简单再生产,弱化技术进步。在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功效难以提高的前提下,下游产业举步维艰,进展缓慢。这到底是“鼓励”还是“限制”?

  其实,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一定伴随着“一哄而上”,根据现有的“下游需求能力”,一定会出现“产能过剩”,但这些都是发展期的必然产物。

  以互联网为例,刚开始时,其市场需求几乎为零,而且谁也不知道未来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会有多大需求,这是不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包括现在,互联网是不是“产能过剩”?但是,没有这样的“产能过剩”,甚至“资本泡沫”,市场能不能获得足够的创新动力?会不会在新浪、搜狐、网易已经占据了市场大部分江山的情况下,还有腾讯的异军突起?

#p#分页标题#e#

  所以,在面对资本市场的时候,这些创新企业必须会“讲故事”。它实际上是从市场和社会心理的角度,阐述一个“完整的、令人信服的”逻辑关系———一条“通向市场需求、通向赚钱的逻辑线”。如果只看到产能过剩、资本泡沫,那创新又从何而来?

  笔者认为,政府必须正确认知市场规律,理解过程中的“过剩”,而不要替代市场去判断,允许市场自己去选择、去决策,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创新环境。

  同样,对于风能、太阳能等产业,依据现实需求,产能当然过剩;但依据未来的需求,现在的产能过剩吗?再说,没有过剩就没有创新,没有过剩就没有新技术,没有过剩就没有低成本,没有过剩就没有快速的发展。

  笔者还认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即需要有一个能够“容忍资本泡沫”的资本市场。什么是资本泡沫?资本泡沫说到底不过是一种“大规模的资本聚集效应”。全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资本的大规模积聚,新兴产业才会迅速发育;新兴产业的发展,无法避免资本大量浪费。
    原因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整合一切社会资源、一切生产要素的核心要素。没有庞大的资本积聚效应,新兴产业不会迅速发育。(经济参考报 钮文新)

11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