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透露:“早在2008年,我国广义的环保产业产值就达到8200亿元,占当年GDP的2.7%;现有环保企业3.5万家,吸纳就业300多万人,形成了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的环保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现代化环保企业。”
但胥树凡表示,当前环保产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
作为环保产业的投资方,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李皓天也表示,当前大部分环保企业的基础性研发投入比较少,在科技力量、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确实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本土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冲击,缺乏核心竞争力。
胥树凡指出,环保产业要突破自主创新瓶颈,需要进行五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实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推进环保工程标准化进程;第二,加强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环保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第三,强化环境技术评价,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第四,鼓励环保产业联盟和区域产业集群建设;第五,鼓励企业的环保服务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曾指出,未来5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倍以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则预测,“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约为1.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这一投资规模将达到3.1万亿元。
面对天量的资金需求和供给,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社会资本的后续跟进要比政府的“刺激计划”管用。本次规划即指出,通过环境管理制度与环保产业政策加强引导,建立企业参与环境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的激励机制,增强技术研发的实用性和示范性;引导企业加大环境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自筹资金参与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科研项目。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逯元堂博士表示,在市场化的环保技术交易平台建立并完善之前,为缓解技术型环保企业融资难困境,可以走两条路子。“一种是银政合作,政府和银行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政府当‘裁判’,银行当‘金主’;另一种路子,也是我们最近研究的,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参股一些贷款担保机构,联合成立担保基金,为高新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长期以来,政府投资对撬动社会投资具有不可小觑的乘数效应。但面对货币政策趋紧大背景,李皓天建议把获得环保部或各省环保厅认可的环保企业的授信额度“单独拿出来”,从而不占用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或者乘以一定的系数和其它产业的授信额度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