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产业融资与资本发展道路
论坛资讯
IGEA
2015-11-12
2158 浏览
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对于清洁技术的融资以及发展的考虑。我介绍一下汉鼎亚太,在中国听说的人不是特别多。前身是美国非常有名的投资银行,叫做HNQ,后来收购之后,在亚太部分独立出来,1985年开始在亚洲进行投资,大部分消费者,总共在亚太投资了400家企业,其中83家被成功收购,有141家上市,跟中国相关的有164个。在亚洲过去二十年,都是遥遥领先的。创始人是徐大麟模式,被称之为创投之父。1985年汉鼎亚太管理的23支基金,在中国是1993开始投资,星巴克、希尔顿、海南航空都是汉鼎亚太当时投资的。
这是在亚洲的七个办事处,141个公司在上市了,台湾跟科技相关的大企业都是有汉鼎亚太的参与。汉鼎亚太的顾问团队,包括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培利和克林顿的经济顾问。简单介绍了一下汉鼎,下面讲一下,我个人和汉鼎亚太对于清洁技术融资渠道的考虑。
首先,一提到融资的话,大家想到风投、私募等,但是对于企业生命周期里,会面对各种不同的融资需求,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需要的融资渠道也有不同的考量。比如说这张图,横轴就是企业成长的各个时期,种子期、初创期、早期、快速期、转型期,以及公司的重组,对应的资金,我会介绍一下。早期的天使投资人,早期到中期的VC,中国的雷军、周宏毅,早期到中期的投资人,北极光等,后期的VC和小型的Buyouts,比如说鸿毅、顶辉、赛富(音译),包括汉鼎亚太。还有收购(LBO)的,像黑石等。最后就是对冲基金,我们看一下美国盈利性资本市场2006年的细分市场。总共是48万亿美元,大家看到最小是杠杆收购和风投,也就是说将杠杆收购拿掉的话,风投都看不见。大家想到融资,第一想到风投私募,在金融市场里面是非常小的一块。企业家考虑进行融资的渠道的时候,应该将视野打开。
今天谈的是清洁技术,我大概讲一下汉鼎对清洁技术的看法。分了四大类。
第一大类,是能源。包括传统的能源更清洁。
第二类,新能源。
第三类,提高能源的效率。
第二个,就是清洁交通,跟普通人想的有一点差异了。我们最近老出事的高铁,就是属于清洁的技术。因为从运输成本和碳排放来说,铁路远远低于其他任何交通方式。高铁固然现在有一些问题,但是从节能减排角度,是非常好的技术。
还有更清洁的汽车,包括一系列的汽油机,包括电动车。这个还是有一个问题,最近最热的电动汽车,在整个汽车节能减排里面,有可能占了很小的部分,只要汽油机的效率提高百分之几,就把所有的电动车的节能减排全部补上。
第三,就是环保,包括水和空气的净化,包括垃圾的固废。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说的焚烧和反焚烧的冲突。我去年和一些NGO的建议下,北京采用新的技术,垃圾燃烧燃料,大量减少排放。这是整个清洁技术宽泛的定义,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共性。共性也影响着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对融资渠道的考虑。首先高度依赖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政府财政政策。比如说太阳能、风能,离了政府的支持,是发展不下去的。第二,产业链份量很重的部分,大部分跟基础设施相关的行业。比如说风电厂,太阳能电厂,包括高铁,某种程度上来基础设施行业。基础设施就是投资周期长,回报比较慢。通常,投资回报典型的在15%以下,跟绝大部分风投追逐的大于20%和30%的回报,差距很大。看真正投资下游的基础设施的风投非常少。这个过程中,企业如何寻找融资渠道,要考虑行业本身的特质。
一个是总资产回报率比较低,第二,对资金成本非常敏感。可能4.5%的利率就很赚钱,涨了两个点之后,6.5%之上,公司可能完全亏钱,对资金成本非常敏感,如何得到便宜的资本,实际上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个特点,技术进步很快,但是有可能是不成熟的。这两天动车的事故,大家感触很深,包括风电的设备,中国很多风电厂纷纷开始在做一些工作,中国太阳能磁片不到使用寿命就出现问题,所有问题,让传统银行担保的资金成本,会加了很多的为了预防风险技术承受力,也会导致融资成本比较高。
第四个特点,清洁技术属于高科技行业。事实上公司需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清晰的定位,到底是技术领先?成本领先?市场领先?我个人看了非常多的清洁公司。有一个例子,现在做汽车电池,或者锂电池,炒的特别火的公司,包括比亚迪,包括绿城、额比克(音译)这样的公司,处在盈亏边缘增长的。是高科技吗?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资金人力密集型的制造型企业。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技术领先,就是成本领先的本质。成本领先的部分,就需要考虑在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要做成本领先者,是非常困难的。当成本做得很低的时候,现在的技术完全有可能被下一代技术取代了。有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特别热的全国各地投资LED的MOVCD,包括芯片、封装等,最火的就是投LED的外焰片(音译),而且政府给了无穷的支持。基本上买了Movcd的炉子,一半的钱政府给补贴了。但是这里暗藏一个危机,MOVCD在最近三到五年会有非常快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的炉子,新的外焰片的成本降到现在的1/4、1/5或者1/10的成本。
市场领先,政府的补贴行为,有很多的优势。为什么国内出现了大的风电设备生产,跟一定的市场保护有关系。基于所有的考虑,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用什么钱?怎么定位?跟传统成长企业会有不同的考虑。
一个企业典型的融资需且,包括了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入、优化债务结构、企业重组、优化股东结构、收购、兼并、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如税务、法律等。针对这些需求,有一些什么样的渠道?渠道有什么样的区别。股权融资,就是风投私募,显而易见的选择。但是要提醒大家,如果是企业家的话,股权融资是所有的融资方式里面成本最高的方式。除非是没有别的选择。有的股权融资带来战略价值,这是另外的考虑。纯粹从资金成本来讲,股权融资是成本最高的。
第二,就是债权融资,融资租赁这样的。银行自己也不好过,好过的时候,也不会给民企贷款。所以银行这块,能用就用。而且中国的人民币利率也能贷出10%到12%。
融资租赁,给很多的做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的公司提供另外的融资渠道。融资租赁,就相当于出钱的人把设备买下来再反租。中间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第一,表外融资,降低企业负债率,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出资产负债了,可以加速设备的折旧,想把利润留到上市的时候再实现,现在要加速折旧了,然后可以用来调节利润资产和负债。实际上在运作过程中,融资租赁的实际资金成本比银行贷款低,某种程度上是对资金零售批发的优势。基本上企业融资额的3%左右,比例在美国是17%。在未来的十年之内,融资租赁会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首先考虑。
第三,就是结构性融资,通过把不同级别的股权或者债权组合在一起,成立结构化的融资方式。最后的产品是一种介于股权和债权之间的产品。比如说股权融资损失的股权少,但是比债权融资承担风险更多。现在信投资金做这个特别多,如果企业资产回报率在15%或者18%以上,建议大家可以考虑这样的融资方式。
第四,政府的融资平台,跟下面的土地换资金非常紧密结合的。很多人都很熟悉,不管怎么样,先问政府要一块地,然后再去抵押贷款,主要是给新进行业的企业家,政府虽然不能直接给钱,但是可以给土地,而且土地换成钱的能力很强。
我曾经投资一个公司,基本上用这个方式做到了,资金使用率做到1:10的杠杆。到各地成立合资公司,拉合资公司顶着高科技的故事跟政府要地,然后再贷款,借着拿注册资金重做一遍,这个事情中国天天发生。只要是做得好,政府确实很有钱,可以用政府的钱做自己的企业,是所有融资里面成本最低的。
下面说的是外资外债,现在的特点,每个人因为量化宽松,尤其是现在整个国际宏观经济的趋势,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每年利率会继续低于人民币的利率。现在美元贷款4.5%到5%,比人民币便宜很多。假如说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话,外资所占成本超过25%,就可以利用外债支持企业发展。基本上外管局商务部的规定是说,有一块钱投资,可以再借两块钱的外债,外资投资了1000万美元,实际上可以再借2000万美元的外债,有效利用外债,会大大降低资金成本。
最后一个,就是公开市场IPO,是所有融资渠道里面,大家最喜欢的方式。但是从公开市场拿钱,是所有融资项目里面最便宜的。未来来讲,要拿钱的话,有一系列的法律考虑。所有的企业家第一天想用外资外债,或者想在公开市场上市的时候,就需要在人民币美元之间做选择,对于企业的结构做选择。一旦做出选择之后,基本上不可逆,所以非常小心的做决策。
公司融资的法律结构,有增资扩股,中外合资,外商限制进入行业的投资方式,比如说媒体、教育、特殊矿产方面。外商如何进行投资,比如说新浪,是一个典型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个行业外商禁止投资的,但是也做到了。用到了所谓的新浪结构,叫VIE结构,因为马云同志不守江湖道义,一旦真正闹翻了,对于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信誉度都是很大的打击,因为直接破坏了很多企业上市赖以存在的新浪结构的法律特性。像新浪的结构,外资尽管没有直接投资,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协议控制,使控制之下国内的新浪的利润,包括法律自主权,完全由外资间接控制了。就是下面写的FIN46,美国关于财务制度上,对于并表的需求。
这个事情的来源,是当时安然(音译)的事件,作为全美最大的公司之一,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彻底倒闭了。原因就是下面通过协议控制了一堆下属公司,在财务报表上看不出来,实际上因为这些协议,实际上自己承担了很多债务。债务忽然有一天挖不出来,就把整个大象拖垮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就要求类似新浪实现协议控制,必须实现并表,就是说可以曲线的时间段里,外商限制行业进行的投资。但是这个规定,在香港和美国有所不同。美国任何行业都可以通过FIN46协议控制,实现曲线上市。在香港只有外商限制进入行业,才可以通过这样的结构在香港上市。比如说做船的,通过这个结构在美国可以上市,但是不能通过这个结构,在香港上市。现在牵扯到红筹结构的限制,现在海外上市越来越难。有的企业家希望在国内上,是因为国内的市盈率高,上市不是很容易,但是国内的资金投资很容易。但是海外上市,是中国人合法将资产转移到海外的唯一途径。所以有的企业家考虑这条路。现在因为限制,越来越难了。如果想去海外上市的话,开了一个口子,如果是中外合资企业,就可以到海外设立SPV,回过来做反向收购,可以实现海外上市的曲线。
我在新疆投资了一个煤矿,是一个中外合资企业,通过反向并购,将资产转到海外,在海外进行上市。由于这种方式对于资产很重的公司来说,还有很多的税收上的复杂性。所以在第一天想做上市,就需要选定,到底在A股上还是海外上。有的企业在国内上不了。比如说教育连锁,餐饮连锁,包括医疗连锁,基本上都不怎么批。这种情况下,只能考虑VIE结构海外上市。
回到主要的话题,公司在一开始用谁的钱,找谁来投资,就需要把将来上市的路径好好考虑。我的建议,大家找一个熟悉结构的律师和会计师一起策划。
我经常做讲座的时候,发现大家对于基本概念还是很模糊,问我是不是投行,风投跟投行还有投资终结有很大的区别。做风险和私募是养猪,同行是卖猪,风投赚的是大和猪仔的差价,投行通过给大猪找买家。企业如何选择投资人?我坐在桌子的另外一方,我有一些提醒。特别重要的就是品牌和口碑,真正有的就是这些人。另外资金量背景和关系网络。在种子阶段找黑石,就不会看你,要做上市融资,去找雷军,他们也不会投进去钱。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成长期,以及跟投资人投过的企业有没有战略的合作。我在赛富行业投了雷士照明,算是老大了,所有做LED的公司都找上他们,如果有合作的话,就有巨大的销售渠道和下游品牌了。看看投资人对团队的建设,公司的拓展,有没有附加价值,如果公司这方面有问题的话,还是找正经的私募风投来做。
另外角度来说,企业如果很好了,就别找大牌的投资人,因为他们通常把价格压的比较低,或者找一个煤老板,开一个价可能就给了。到底要附加价值还是资金本身,自己要有事先的考虑。
是否情投意合,有没有火花。说实在的话,股权投资跟结婚非常像,结婚容易,离婚难,刚开始谈的很高兴,真正交流深了,想分开就很痛苦了。
另外,我们在市场上,也碰到有一类的投资人,就是说属于轻诺寡信。现在的投资人不少,他们的典型特征,比如说现在跟两家正式公司谈,一个给了今年8倍,另外一个给了今年7倍,来了第三家说给30倍,觉得特别好,就跟30倍的,然后开始谈,什么也不用签,我们马上派人做资产调查,什么都不签,费用自己出了,不用找会计事务所,凯伊做净资产调查,其他几家看这个形式就走了,做了一个半月,说都有问题,上市实在不行,只能给7.5倍,就剩下一家了,就没有办法了。甚至有的时候,根本没有钱,拿了项目之后,接着回去找一堆投资人投项目。这种所谓的风投私募公司很多,大家找投资人的时候,都要小心一点。
基本上汉鼎我们口号就是荟萃本土智慧的泛亚投资回报,硕果累累,投资回报。希望我讲的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