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绿色焦点 > 正文内容
世界发达国家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的经验与启示
绿色焦点
采集侠
2015-11-12
2351 浏览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之初就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基础能力,使产业后期发展具备先发优势。而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给予高度重视,根据产业发展进程和国际竞争力情况适时调整各项政策措施,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我国在很多传统产业领域,已经错失了提升基础能力的先机。当前,必须根据各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实事求是,摸清国内外差距,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提升基础能力。


  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长期持续高强度的投入,也需要实施者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单靠市场、企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难以取得突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采取强有力措施以国家意志积极推动工业基础支撑能力提高。美国、日本是世界工业强国,其工业基础能力也居世界前列,掌握着机械、电子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和工艺的研发制造技术,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凭借对关键零部件和工艺技术的掌控来牵制整个产业的进程。美国的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和软件等基础产业实力雄厚,是众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源地。日本制造的特色是擅长制造位于全球产业链源头的中间产品,拥有零部件、材料以及制造工艺的尖端产业集群。在日本,很多中小企业长期专注某一个领域,精益求精,能制造任何其他企业都做不出来的产品,甚至在某些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方面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不少企业是世界上“onlyone”企业。以下总结和剖析美国、日本在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的做法,希望能为我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制定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日本在提升基础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巨大作用。日本政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推动产业发展,比如《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航空机产业振兴法》、《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新产业都市建设法》、《特定衰退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特定衰退地区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法》等,1995年日本又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其中,日本政府在1956年颁布的《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中提出,将通用基础零部件、工作母机、测试设备作为“特定机械”,由政府给予特别扶持。该法实施五年,取得显著成效,建立起了基础零部件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生产体制,为日本机械工业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1956年日本还颁布了第一部关于促进电子工业发展的法律——《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提出电子设备、电子材料和电子零部件等企业可在贷款、税赋、出口、引进等方面获得相应优待,并且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强与外国、国际科研组织在材料研究、零件制造方面的合作,在这些措施的引导下,日本不断缩小电子基础产业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开了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美国也非常重视法律法规对基础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颁布了《高性能计算法案》,通过实施“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计算、信息与通信计划”等一系列技术开发计划支持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发展,正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奠定了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的领先优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美国颁布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包括工业基础产业在内的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


二、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美国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内外发展状况制定适宜的政策和规划促进产业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崛起使美国产业竞争力遭受严峻挑战,1990年美国商务部实施了 “先进技术计划(ATP)”,资助美国企业开发那些处在早期阶段、高风险但却对国家产业竞争力具有巨大潜在影响的技术研发活动,建立了政府与私人企业间独特的合作开发创新体系,推动和促使企业对高风险的高新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该计划研发和创新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和工艺、软件,在生物、电子、机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在该计划的支持下,由一些中小公司联合开发的整套监测和控制汽车车身制造技术,在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公司下设的很多工厂得到应用,到2000年许多新技术都获得了充分使用,并促使美国汽车制造业每年的生产成本下降6500万美元到1.6亿美元。从美国后期对该计划的评估来看,如果没有这个科技创新计划,美国的许多产业,诸如生物、电子、机械、软件业等都难以达到今天的技术水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反思虚拟经济的发展路径,果断提出再工业化复苏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提振实体经济发展的办法和策略,2012年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该计划实施将对美国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也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推动工业基础产业发展。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促进半导体产业发展,日本制定了出口信贷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出口保险政策等相关措施,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到20世纪八十年代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涌现出东芝、索尼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本世纪以来,日本推出了《Focus21技术研发计划》,提出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与材料四个领域为重点的研发产业化计划,研究项目包括:下一代半导体芯片应用技术、高可靠软件系统基础技术、下一代平面显示技术、下一代全球定位系统和采用数字技术的微机械系统(MEMS)等一系列基础工艺和技术,将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三、给予大力资金支持

  美国、日本等工业强国不仅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规划计划来促进工业基础能力提升,还进行了长期持续高强度的资金支持。

  日本在半导体激光器、激光打印头、液晶显示器件等方面长期处于垄断地位,这与日本政府早期对光电子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尽管从总量上来说,日本政府对光电子领域直接的经费支持是有限的,但政府早期对光电子领域的大力支持,对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启动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领头作用和示范效应。早在1979年,日本通产省通过 “光产业技术振兴协会”与16家企业联合发起为期7年、总资助额7.7亿美元的“光电子基础研究计划”,该计划实际上实施了10年,总投资额达8.2亿美元。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1981年通产省从这16家企业中抽调出研究人员组成“光电子联合研究实验室”,负责光电子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1986年,该计划完成后,通产省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了光电子技术研究公司,主要进行光电子材料的基础研究。

#p#分页标题#e#

  韩国政府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发展,1997—1999年,每年给通信、计算机、半导体、软件四个行业的投资高达1.28亿美元,之后每年都有所增加,正是政府源源不断地向电子基础产业的投入,促进了韩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以平板电视、移动通信(包括手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包括网络游戏)等为重点,实现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迅速崛起。


  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认识到在光电子领域已经落后日本后,对光电子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美国对于光电子产业技术研究的直接投入平均每年达到约20亿美元;在“机载激光器”计划中,1996—2002年美国政府投入11亿美元用于研究大功率激光器,此后30年将一直保持这样的投入力度;在“基于空间的激光器”研究计划中,美国政府每年提供1亿美元的研究资金。美国政府对光电子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其在光通信和光显示等领域已经赶超了日本,在光电子领域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后劲,成为世界光电子技术的发源地。


四、适时调整进出口政策保护本国基础产业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曾通过提高关税等政策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工业基础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当其工业基础能力得到提升后,又通过各种政策限制本国技术外泄,以保持竞争优势。比如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促使本国电子基础产业发展,对从国外进口的半导体和计算机产品一直实行较高关税,该政策一直持续到1975年才逐步降低。而在本世纪初,随着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在接受日本企业技术转移后迅速发展,日本开始限制PDP技术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比如美国的《出口管理条例》对关键零部件技术出口进行了限制,其中特别明确了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涉及的产品除军品以外,多为工业关键零部件、材料、工艺和软件,主要都是工业的基础领域,这不单单是政治军事因素,也是美国在试图从工业基础的源头上遏制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提升。


  此外,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对工业基础能力非常重视,并适时采取产、学、研合作,以及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比如美国在20世纪末意识到,虽然美国在光电子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但由于技术成果不能及时得到产业化,失去了20世纪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此后,一方面,美国开始加强国际合作,与日本共同推进JOP(联合光电子计划),旨在加强美日企业技术、生产、市场的沟通与合作,从而推进美国企业将已有的光电子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美国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来解决科研、应用、产业化脱节问题,比如将相当一部分光电子相关研发中心设在美国的大学,政府每年给这些研发中心2.7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资助光电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90年,美国成立了光电子技术中心,由美国光电子领域的企业以及国内大学共同组成,旨在加强大学与企业界合作的光电子研究的大型“康采恩”,研究人员主要是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的师生,除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外,还参与施乐、惠普、摩托罗拉光电子相关企业的实际研发工作。


  总体来看,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之初就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基础能力,使产业后期发展具备先发优势。而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给予高度重视,根据产业发展进程和国际竞争力情况适时调整各项政策措施,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我国在很多传统产业领域,已经错失了提升基础能力的先机。当前,必须根据各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实事求是,摸清国内外差距,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提升基础能力。




21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