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贤说,十六大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就出现了。”他说,中国环境保护状况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
周生贤在今年“6·5”世界环境日发表讲话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环境事件。
“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比如水污染会使渔业生产率下降;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和土壤肥力下降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周生贤说。
在谈到十八大报告中有关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时,周生贤说,十八大报告有很多亮点,其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亮点。
“我理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它是随着生态文明理论的诞生而应运而生的一个新观念。”周生贤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一种目标。
周生贤说,美丽中国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个重大举措来实现,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目标。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尽快改变目前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的倾向。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应有之意。
“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周生贤说,美丽中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把握三个问题。第一,从战略的层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第二,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就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来进行谋划。第三,从环境的角度,通过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质量标准。
周生贤说,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难度很大,照搬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必须在思路上创新。他举例说,如脱硝电价每度电加8厘钱。采取这些措施以后,今年上半年,四种污染物都开始下降,其中,COD下降2.11%,二氧化硫下降2.72%,氨氮下降1.98%,氮氧化物下降0.24%。实践证明,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环境上出了问题,就要从经济政策方面找原因。周生贤表示,今后的节能减排,环保部将更多地运用市场的机制和规律,来解决节能减排的问题。
在谈到各界所关注的四川什邡、江苏启东等由环境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时,周生贤说,从它的必然性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一些环境问题,这是规律。当前,中国在环境方面正处在敏感时期。
周生贤认为,应加强依法环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大力推进信息公开,把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信息,包括各级政府所做的承诺,全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评价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