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生态环境部 > 正文内容
周生贤部长在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生态环境部
环保部官网
2015-11-12
1280 浏览

周生贤

  (2012年3月31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十一五”以来环保科技工作进展,研究部署“十二五”环保科技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分别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专门就做好水专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刚才,我们向国家环境咨询委和环境保护部科技委的委员颁发聘书,表彰“十一五”环保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向获得国家环保科技奖的代表颁奖,向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授牌。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同志代表获奖单位做了发言。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同志讲了话,对环保科技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做好今后工作的具体要求。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科技兴环保战略成效显著

  在2006年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我们提出科技兴环保的战略和“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强化科学决策机制,建设科技协作和能力建设两个平台,实施科技创新、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工程,落实领导、投入、体制、队伍四项保障措施。几年来,在这一战略和工作思路的引领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环保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水专项实现阶段目标。“十一五”期间,水专项共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了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集成技术体系。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23个省市成立水专项协调领导小组,河南、安徽、浙江、云南等省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开会研究部署,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环保厅长亲自挂帅,靠前指挥,有力地保证了水专项的顺利实施,基本实现了“控源减排”的阶段目标。此外,环保部门还积极参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转基因以及核电站等重大专项的实施,为各专项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环境科研成果丰硕。环保系统组织实施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300余项,提出环境保护亟须的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导则、指南及政策建议600多项,研制各类环境标准样品31个,出版专著100多部,申请专利147项,发表论文2000多篇,相关技术成果在280多个单位得到实际应用,277项成果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1项获国家发明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为完成绿色奥运、低碳世博等重大活动的环境质量保障任务,为开展污染减排、环境风险评估等重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三是环保标准成为转方式调结构重要抓手。新发布502项国家环保标准、72项地方环保标准,现行国家环保标准达1300余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将影响公众感受和健康的细颗粒物(PM2.5)纳入监测与评价范围,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度收紧排放限值,二氧化硫削减率达18.2%。《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稀土工业的准入门槛,有效促进了稀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撑了国际贸易谈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各地也结合实际加强标准管理。北京、河南等环保部门发布环境标准规划,上海实施环保标准行动计划,黑龙江、山东、广东、天津、辽宁、福建等省(市)进一步完善了地方环保标准体系。

  四是技术进步提升了污染减排能力。发布《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确立了以技术指导、评估和示范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框架。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以及20余项技术政策、30余项工程技术规范和6项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这些文件在重点行业污染减排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专家研究显示,在二氧化硫减排量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66%。重庆、宁夏、内蒙古、南京、深圳、长春等地,通过采取推动技术示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等措施,在污染减排科技攻关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浙江、湖南、广东等省以技术进步为引导,以污染减排为动力,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了环保产业大发展的热潮。

  五是环境卫星极大提升了监管水平。十年磨一剑,环境卫星成功发射并业务化运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环境卫星的国家之一,标志着我国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进一步丰富了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各地应用卫星遥感成果的能力不断提升,在青岛浒苔暴发、汶川地震、大连新港溢油、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环保部门根据环境卫星提供的重要信息,及时采取科学应对措施,化险为夷,确保了生态环境安全。

  六是科研投入和基础能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向环保部门投入科研经费近5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近100亿元。上海、江苏、四川、宁夏、青岛等地出台支持环保科技创新文件,明确环境科研经费渠道,调动了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在科技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了环保系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零的突破。此外,环保部批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26个,与科技部联合批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科普基地12个。各地建成了一批省级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安徽、陕西、宁波、沈阳等地环境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七是环保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环保系统、中科院系统和高等院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环保系统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显著增加。部直属科研院所的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数比例达45%,有2位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得全国专业技术杰出人才称号、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各地环保部门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环保科技人才梯队逐渐形成。

  八是科学决策机制初步形成。设立国家环境咨询委和环保部科学技术委,汇聚国内环保领域的精英人才,并以此为平台,组成最广泛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在国家重大环境问题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河南、新疆等20多个省(区、市)政府也都结合当地实际成立专家咨询机构,团结各领域专家,为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p#分页标题#e#

  此外,环保部会同科技部、商务部批准建设60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成15个。与新闻出版总署共同推进绿色印刷,倡导可持续消费,并建成了60家绿色印刷企业。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顺利启动。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稳步推进,常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战略布局基本形成。环保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环保国际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环境科技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奋战在科技攻关一线的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向长期关心支持环保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对新型环境问题探究不深,污染减排的科技贡献有待提高,整装成套环境实用技术仍然十分缺乏,新兴环保产业培育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二、加快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明确指出,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彰显党和国家下大气力做好环保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去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李克强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第七次环保大会精神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二是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这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基本定位;三是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根本路径;四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这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点任务;五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作用;六是继续弘扬“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这是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要求上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从环境管理的目标导向来看,环境管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以及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取这种模式。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众环境意识空前觉醒,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其标志是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措施。二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发达国家基本采取这种模式。这些国家经二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常规污染问题,环保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全球环境问题。这一模式的标志是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环境质量目标“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三是以环境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不断深化,开始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以风险预警、预测和应对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

  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轨迹来看,这三种模式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和管理水平。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面对矛盾所采取的治标之策,正如急症病人首先要治病一样,环境管理基本上处于被动应对态势。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实现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管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以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环境问题可防可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三种模式代表环境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和监督管理能力等因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环境管理模式选择的多维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两种甚至三种模式并存将是常态。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基本属于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模式。近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PM2.5问题昭示我们,环境管理的最终成效还是要体现在环境质量改善上,环境管理只有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我国环境管理开始由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转变,扣响了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发令枪”。

  第一,环境管理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了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血铅”事件。“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如果继续沿用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将难以持续,出现“增长的极限”并非危言耸听。必须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的中国环境管理新模式,以环境质量管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环境管理转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以后,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各级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坚持环保为民,必须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实现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为主转向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

#p#分页标题#e#

  第三,环境管理转型是缓解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我们必须坚持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紧紧抓住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污染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不再考虑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而是要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控污减排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刚性。

  今后一段时期,环境管理工作亟待突破的重中之重,就是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总会引领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思路与污染治理水平的跨越发展。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一要通过科技手段创新管理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探索是发现规律的必由之路,只有理念创新才能推动管理转型。要继续深化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演替、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夯实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二要深入研究适合国情的环境质量管理模式。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研究分类分区管理的战略、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以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建立与之相配套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以环境质量标准倒推规划目标,依据规划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根据任务需求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三要大力夯实环境质量管理的科学基础。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也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前,环境管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与之相适应,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掌握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明确各类排放源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改善环境质量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清单、控制领域,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环境健康调查和研究,探索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接地气”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要认真做好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发布环境质量状况,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逐步形成环境风险信息研判和环境质量动态预报能力。

  四要进一步提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环境问题无国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不断翻新贸易壁垒和保护措施。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通过跨国扩散、转移污染行业等途径减轻环境压力。要积极适应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环保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努力抢占环境技术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赢得主动。

  三、着力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要加强科技支撑,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不断强化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这些凸显了科技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引领和支撑的重大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规范、环境技术管理、环保产业培育和科技支撑保障等体系,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一,以环保标准为抓手,不断提高环境监管水平。要加快完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为重要内容的环境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要加强标准的基础研究,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并根据标准工作的需求部署科研任务,充分发挥重大科研成果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撑作用。要加强环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标准实施带动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要加大环境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形成环境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环保标准的考核评估,让标准真正成为指南针、紧箍咒和百宝箱。

  当前,要突出抓好以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重点的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发挥环境标准的“导向、依据、规范”三大作用。环境质量标准要集中体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要加强区域、流域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通过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执法监督,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p#分页标题#e#

  第二,以环境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规划的引领作用和政策标准体系的强制作用,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加大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将培育的潜在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为现实市场。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以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和综合环境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的结构升级与优化。把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这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战略部署。环保产业成熟的标志是环境服务业比重的增加。近期可选择一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

  第三,以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突破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技术。要以实现减排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科研项目,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集成与产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演变与生态退化机理和调控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水专项是环保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国务院重大专项实施推进会和水专项实施推进大会有关部署和要求,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思路,举国动员,协同创新,聚焦重点流域,确保“十二五”“减负修复”目标实现。在继续推进环保公益性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环境基准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的立项。

  要把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纳入各级环保部门议事日程,把健康风险评价融入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法规,切实做好环境与健康调查研究,建立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对策和措施。着力推动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探索气候友好型的环境管理试点示范,前瞻性地开展气候变化新形势下环境保护战略研究,大力促进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以环境技术管理为支撑,不断提高污染防治科技水平。污染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减排正处于关键时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麻痹。环境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大力实施科技减排工程,向科技要减排潜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标准规范等手段,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发布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大力推进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选取重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排技术创新试点。建立污染防治技术动态更新系统,定期发布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不断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措施,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

  第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提高全过程环境管理技术水平。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快建立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促进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完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体系。建立可持续消费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评估试点。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政府在服务领域的绿色采购力度。积极推动新闻出版、教育、医疗、零售业等重点领域的可持续消费。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大力倡导可持续消费理念,提升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同志们!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是时代赋予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乘势而上,全面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加快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为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14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