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绿色焦点 > 正文内容
中国重申不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
绿色焦点
南方日报
2015-11-12
876 浏览
    中国政府近日在斯德哥尔摩重申“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近几年来,中国政府把环境保护和治理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专家认为,这一表态一方面意味着中国政府仍将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环境治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专家称,环境保护工作是个长期性、需要不断深化的任务,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发展和环保方面取得平衡。 

  可持续发展已成国家发展客观需要

  25日的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上,温家宝总理作出这样的表态,并不算得上是首次。

  今年1月在阿联酋举办的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上,温家宝总理就强调,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将逐步改变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优质化石能源的比重,显著提高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能力;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方针,主要依靠本国能源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尽可能减少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

  不仅如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对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在业界专家看来,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多次重申,表明我国环境治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以及国家对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认为,温家宝总理在多次谈话中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是基于中国发展的客观进程作出的判断和思考。近几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这个话题在中央领导讲话和政府文件中,出现频率不断加大、语气的不断坚定,说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此,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于越峰表示认同。他认为,目前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以前过于依赖资源、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已经到了资源环境不可承受、非改不可的地步。

  于越峰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环境治理一般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国际上惯例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就可进行环境治理的研究,而我国人均5000美元的GDP,已经有进行环境治理研究的经济支撑基础。

  据于越峰观察,近几年来,国家把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逐渐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之中。于越峰举例,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决定拿出GDP的1.5%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另外,“十二五”规划还指出,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均比2010年下降8%;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降幅要达到10%。“相对于‘十一五’规划,这个任务更加艰巨,代表了国家、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坚定意志。”

  环境保护需要长期推进、不断深化

  于越峰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中国目前在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我国,环境保护总体条件已经具备,但还是面临一些问题。”

  于越峰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的程度不一样。虽然国家可以对不发达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适当政策倾斜和扶持,但这对环境保护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多需要地方政府的努力。另外,在我国,环境污染是个历史遗留的复合型问题,这样就导致环境保护问题需要长时间、不断深化,而不能一蹴而就。

  这个观点得到牛凤瑞的认同。他认为,国家注意到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应该实行适度弹性的政策,根据各地的情况统筹兼顾。

  “任何社会发展都要占用一定的资源,对所在区域的环境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牛凤瑞看来,目前环境保护问题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要在发展、环保中取得平衡。他解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兼顾经济规模的增长,还要兼顾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才是当下政府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牛凤瑞看来,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使发展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我们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达到自然环境可以承受的状态。

  牛凤瑞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基数越来越大,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上,环境和资源的权重大大增加,这对环境保护工作长期推进大有好处。
20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