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晶光电、勤上光电、珠江啤酒、五羊摩托等一批新兴产业、大型企业落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国远望集团、海航集团、香江集团、碧桂园公司等大举进军梅州,涉足商贸、旅游、地产、文化等重大项目,形成二、三产业大项目投资同时并举的态势
以“弘扬客家文化、共建幸福家园”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今天在梅州举行。论坛举行前夕,记者走马世界客都梅州各地,欣喜地发现,强力招商引资,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型特色工业、精致高效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氛围扑面而来……
自去年粤北山区工作会议以来,梅州着力招大商、招优商。紫晶光电、勤上光电、珠江啤酒、五羊摩托、广汽西仪等一批新兴产业、大型企业进驻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并动工兴建。其中,紫晶光电已经批量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蓝光光盘;规划3000亩广汽(梅州)零部件产业园正加快建设。
更令人高兴的是,珠海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梅州兴宁的广东云山汽车联手投资10多亿元,共同研发、生产、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第一批纯电动客车最近下线;中国远望通信集团拟在梅州投资动力电池及电动环保汽车项目等,并携10多家配套厂家一起进入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200亿元;计划投资38亿元,年产2500万片蓝宝石晶体的LED新兴产业项目正在启动建设;海航集团计划在5年内投资200亿元以上,在梅州开展旅游、地产、文化创意、金融服务、航空服务、商业服务等领域投资;香江集团计划投资150亿元兴建客都国际休闲养生岛,推动梅州特色旅游业发展;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投资50亿元共同打造的国家级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二、三产业大项目投资同时并举的局面在梅州悄然打开。
大项目推动大发展,梅州经济发展形成大提速态势: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幅居全省第10位;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8.95亿元,比增26.5%,增幅居全省第8位;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5%、45%和35.9%,增速分别居全省第7、第2和第7位。
高起点大招商 新兴产业大型企业青睐梅州
走马世界客都,到处可听到这样一句带着硝烟味的口号:打好三场硬仗。
三场硬仗,就是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交通建设、扶贫开发“双到”,是梅州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自去年初粤北山区工作会议以来,梅州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抓,并且组建了15个驻外专业招商队奔赴国内外招商。作为基础差、起步晚的地区,梅州坚持绿色的经济崛起战略,招商引资并不是简单地承接低端的产业,而是高起点招大商。通过招商引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面向央企、省属国企、知名民企,对接大资本、大市场,发挥龙头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实施“回乡创业工程”,鼓励支持外出乡贤回梅创业,以最优的政策、最强的力量开展产业招商、专题招商,确保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特别是今年以来,梅州又把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作为“三场硬仗”中的第一场硬仗,出台《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和《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办法》,着力招大商、招优商、围绕产业链招商,大力引进生产力骨干项目,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共引进项目54个,计划投资总额257亿元。其中,今年3月,梅州分别与2家央企签署了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和梅州大容量光信息存储产业基地2个项目,总投资88亿元。
作为梅州招商引资主战场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在昨日的遴选中,被确定为全省十大重点园区之一,发展势头更是喜人,目前首期4.03平方公里已完成开发,规划3000亩的广汽(梅州)零部件产业园、350亩的摩托车产业园等二期开发正在加快,年内园区开发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以上。在已进园85家企业当中,紫晶光电、勤上光电、珠江啤酒、五羊摩托、广汽西仪等一批新兴产业、大型企业已动工兴建。其中,紫晶光电已经批量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蓝光光盘;年产40万吨珠江啤酒项目建设,预计明年6月底前投产,年销售收入约2.63亿元,年税收达5200万元。还有中国远望通信集团拟在梅州投资新能源产业等,并携10多家配套厂家一起进入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200亿元;计划投资38亿元,年产2500万片蓝宝石晶体的LED新兴产业项目等正在建设中。
此外,海航集团计划在5年内投资200亿元以上,在梅州开展旅游、地产、文化创意、金融服务、航空服务、商业服务等领域投资;香江集团计划投资150亿元兴建客都国际休闲养生岛,推动梅州特色旅游业发展;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投资50亿元共同打造的国家级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碧桂园公司、香港嘉应控股集团、中科客家股权投资基金等著名企业今年来也先后大举进军梅州,涉足商贸、地产、金融、文化等重大项目,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注入了新动力。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1.4个百分点。
优环境调结构 绿色的经济崛起在提速
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新兴产业、大型企业将手中绣球抛向梅州?记者了解到,对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战略的认同、梅州工业园区这一发展载体的日益完善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些因素都是企业谈及最多的。
作为国内两家能生产蓝光光盘制造设备的企业之一的紫晶光电也进驻了梅州产业转移园区,由生产设备延伸到了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蓝光光盘。当被问及为什么将企业最高端的产品放在梅州生产时,企业负责人的回答就很有代表性:“我们考虑了省内外很多城市,还是看中了梅州政府高效的服务、客家人勤奋、淳朴、包容的文化和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梅州将来作为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对粤赣闽周边地区的辐射力。”
事实上,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战略并非一帆风顺。早在五六年前,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的产能企业曾经是梅州的经济支柱,梅州痛下决心大量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2006年,曾是梅州经济支柱的煤矿企业全部关闭;目前全市已淘汰落后钢铁355万吨、水泥342万吨,关闭木材加工企业1122家,2009年,关停小火电装机容量36万千瓦。同年,国家烟草消费税调整,几乎占全市税收1/3的梅州的卷烟企业连续两年零增长。一系列调整措施,使梅州付出了工业总产值减少近百亿的不菲代价,但经历的这些阵痛,为梅州打造绿色的现代产业基地腾出空间,为绿色的经济崛起奠定基础。
梅州坚持高起点奋起直追走“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在谋求新一轮崛起的过程中,梅州注重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对进入项目设定严格的环保门槛,使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成为促进当地产业特色化、高端化和产业集群化的过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1689家企业,投资总额达806亿元,累计实现产值663亿元、税收30.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21%。20家企业入选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嘉应制药、塔牌集团、威华集团、超华科技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预计今年有3家企业上市,全市上市公司将达到10家,位居全省第六,有20户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还引进广晟公司、万方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开发重点优势资源。
今年,梅州围绕省委全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明确提出了“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这一核心任务,全力打好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交通建设、扶贫开发“双到”三场硬仗,在宜居城乡建设、重点民生改善和文化教育事业三个方面要有新突破,为完成“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奋斗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战略谋划:致力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区
梅县大埔旅游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尽数纳入
身处梅州,连时间流逝的速度都是缓慢的。在国家5A级景区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各类鸟类栖息于茂林修竹之中,绿意浓郁的茶田一望无际,外地游客与本地客家人一同坐于其间,其乐融融;在国家4A级景区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原有的自然生态地貌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而国际会议中心、客家风情购物街众多星级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设计精致的客家山歌(国际)研究会馆、客家民俗文化研究会馆等文化建筑时刻提醒着游客,如今的客都梅州早已今非昔比。
梅州市委、市政府最近正全力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梅县雁洋、松口和大埔大麻、三河等生态、人文、旅游资源最集中、最丰富、基础最完善的地区被尽数纳入。特色区内,既有粤东奇峰阴那山五指峰、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李光耀的祖居等世界级的品牌旅游资源,还有744万亩生态公益林、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15个大小山塘水库等资源。
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建设将依照“大规划、大保护、大项目、大招商、大政策”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推动旅游业的特色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产业集聚区,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推动梅州快速发展“慢生活”产业经济。
记者还了解到,梅州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目前正在深化与海航集团、香江集团、中国人寿等企业的合作,规划高端酒店、度假山庄、主题公园、航空俱乐部、客家影视城、山地运动中心、客家民俗村、客家美食街、保健养生会所等项目,进行整体开发。
彰显优势,创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梅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文物古迹、村落城镇相互依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文化,这成为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另一独特优势。《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增强世界客都的认同感,创建“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客家历史文化遗产。
尤其是2010年12月,文化部正式授予梅州“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称号,这对梅州来说意义深远,也使梅州在保护客家文化生态中承担更大的重任。在这一重大机遇面前,如何实现既保护现有的生态、文化资源,又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经历多番调研与考量之后,梅州下决心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区,加快发展保健疗养、休闲度假、农耕体验、文化创意、旅游地产、宗教文化等产业经济,把梅州打造成“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和广东的“北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与珠三角等发达城市形成错位发展态势。
打响品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梅州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梅州与省旅游局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与毗邻客属地区联手打造“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建设市内“百里文化休闲长廊”,打响客都文化之旅、休闲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建成重点景区23处,3A以上景区11个,雁南飞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选美广东 我最喜爱的城市”等荣誉,获授“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
依靠“世界客都”的独特影响力和“休闲到梅州”的吸引力,梅州正源源不断地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生产力,文化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彰显。去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均比2005年翻一番,梅州市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1.4%,拉动当年全市GDP增长1.6%。今年“五一”假期,梅州仅3天就接待游客49.68万人次,同比增长22.2%;3天之内,旅游收入达14373.36万元,同比增长25.3%。
梅台合作:发展精致高效农业
台商在梅兴办农业企业26家,总投资2854万美元
南方日报讯 6月8日,梅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的决定》,提出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载体,办好每年一次的梅台农业合作交流会,大力引进台湾的良种良法、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梅州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梅州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梅州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向质量农业、效益农业演变,进一步明确梅州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精致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加工深度化、农产品营销现代化、品牌化的大潮正在掀起。目前,全市建成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梅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金柚主产区,广东最大的油茶和脐橙生产基地。在去年5月公布的广东100个现代农业项目中,梅州占有14席。梅县雁南飞牌金单丛茶等28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西竺牌西岩单丛茶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梅州农产品精深加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21家,农产品加工率从十年前不到10%猛增到38%。精致高效农业正在成为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生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梅州与台湾客家人语言相同、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地农业合作渐入佳境。台资农业企业落户梅州,带来了台湾发展农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梅州精致高效农业特色化、企业化、高质化、品牌化、休闲化、外向化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目前,台商在梅州注册农业企业26家,注册资本1664万美元,总投资2854万美元。去年6月,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正式批准梅州市(梅县)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去年12月,梅州举办了“梅台农业合作交流会”,还聘请11位台湾专家学者为梅州农业发展顾问,翻开了梅州台湾农业合作新的一页。
记者观察
梅州模式:保护性开发客家文化
如何协调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向来是困扰人们的难题。近年来,梅州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利用,深入研究、深度开发,把旅游资源开发与客家民情风俗、历史文物等相结合,注重在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中发展旅游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客家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成就了客家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梅州模式”。
因地制宜,对各具特色的客家生态文化和历史遗址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保护性开发模式,是“梅州模式”的重要特点。为向市民提供休闲文化场所,以客家公园、东山书院、院士广场等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接连落成;对具有浓厚客家文化底蕴的茶山村、侨乡村等古村落,将其改造成鲜活的“客家围屋博物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是将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业的绝佳范例;以阴那山为中心,以雁洋、松口、三河等八镇为重点,正在谋划打造的文化旅游特色区,则又是梅州以办工业的理念办旅游,推动客家文化与旅游相融发展,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产业集聚区的重大举措之一。在此连番组合拳“重拳出击”之下,客家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梅州模式”正日趋成熟。
在笔者看来,“梅州模式”最可贵的经验在于,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造福百姓是保护性开发客家文化的根本目的,绿色崛起必须反哺民生福祉。在科学处理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这一问题上,梅州以“大规划、大保护、大项目、大招商、大政策”的理念推动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重要的是,梅州并不是机械地为保护而保护,而是机动、灵活地把客家文化保护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客家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有机结合起来,既把它当作是一种文化事业,也把它当作一种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