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荣春:新兴产业需从节能减排做起
智库资讯
igea
2015-11-12
1535 浏览
白荣春:谈不上建议,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时间也不长,大家都在探讨当中,我觉得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来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个,从长远战略角度考虑,一个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长远来看需要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早下决心,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从近中期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搞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特别是节能减排方面也是迫切需要推动的产业。所以我想既然有这么高的要求,又是全球发展经济的制高点,又要在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做出重大的变化。我想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刚刚起步,根本也谈不上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也根本谈不上我们对这个发展能够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所以我讲竞争方面几个观点,竞争产业,因为其他产业我们还有很多专业要讲。
现在经济上一个主题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减排。实际上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很大程度上看我们的节能方面做的怎么样。最近我们正在制定节能减排规划,我看到里面有一个数字,节能跟提高能效在应对气候变化,减排二氧化碳方面贡献率是94%。那就看到他这个的重要性,我们一些专家,当然从全球分析提高能效对减排温室气体的贡献率是54%,中国我看报告提的数据是94%,这个数字准不准确,我没有进一步核实但是至少说明一点,不管从全球,从中国也好,节能不光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中国的能源资源问题,甚至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这是一个最根本的措施,所以我们在研究战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节能优先,不把节能优先方在很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消费模式转变,不这样做的话,不把总量控制住,不把总量降下来,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
第二位,我认为是化学能源的利用。
第三位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所以我想节能方面的重大贡献应该是不言而喻,我们一些研究表明甚至到2050年还要到60%左右,所以把节能怎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产业。
袁国林:现在下的工夫不够。
白荣春:工夫应该要比以前,我以前当过市长,也管过这个节能工作,比我当市长的时候力度是大得多了,现在不管是政策力度,社会氛围力度比我们那时候好得多。
袁国林:新能源投入几万亿,在节能减排上没投入多少。
白荣春:投入也是不少。我讲这么重要一个领域,我们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就是为了推动节能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讲节能产业是讲什么东西,三个方面。第一个装备及节能技术装备,第二个节能产品。第三个节能服务产业。三大块,这三大块做好以后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推动。一大批先进的装备装备我们的工业,那我们的能耗大幅度提高。假如我们开发一系列的产品,包括家电产品,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能源利用效率。加入我们的节能服务产业大发展的话,因为节能产业当中我当市长的时候就推动这个,通过一个基金的支持,一个竞争服务,能源管理,当时我们三个公司做过实验,经过发展,现在国务院已经专门下达文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为什么搞竞争服务产业。当时节能工作面临两大障碍,第一是信息,第二是技术。对广大企业来讲节能信息是很不清楚的,就是一些大型的企业,其他的化工企业也好,对钢铁行业的技术很清楚。但是他对持续到节能领域就不清楚。所以到底有什么好的东西他不清楚。为了突破这样的障碍,当时国外推出来,很多这样的能源服务公司有很先进的技术,因为在这个领域是很强的公司,所以对这样的技术,对人家可能需要很高的门槛才能达到。
这样的话,他突破了技术上,当然第二信息上,还有资金上也是我们面临很大的障碍。很多能源管理公司有技术优势,而且提供资金,完了给你提供能源服务,从开始诊断到提出方案,到方案的实施,到最后的运行管理全部都包了。技术风险,资金风险,最后从能源效果里面。所以经过这十几年发展现在发展很好。当然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国家支持的一些政策。我们又专门出台了政策支持,而且这种力度是空前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好的政策。我们看美国、韩国等等我都看过能源管理公司,都没有中国这么好的政策。
能源服务也是我们全保产业里面支持的第三个领域。他就是一个基于市场机制的推动,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的推广。我讲有障碍,靠这样一个新的服务机制推动他,三个装备产品和服务都是一气呵成,互相紧密关联的三个方面。我想这样一个产业的发展,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已经很明确提出2015年要达到GDP的8%,现在3%左右,到2020年达到15%。8%也好,15%也好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在节能环保产业。因为我们无论是制定节能环保规划也好,或者当时在温家宝汇报产业的时候也好我们都做了系统。可能这个领域是占很大的份额。
因为这个产业他有他固有的问题,不像其他领域都是很清楚的,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动汽车,他的边界是很清楚,对象也清楚。节能环保产业老于也知道,这是边界最说不清楚的领域。到现在为止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为什么,他边界不清楚。但是他的量很大,因为他涉及到方方面面,刚才讲装备产品,各个服务,所以怎么样推动这个发展,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怎么搞,我刚才也讲了,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当中,但是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中国就是这样,只要国家支持,只要有政策推动,大家是蜂拥而上,节能环保公司,能源服务公司也好,当时三家试点,后来几十家,一百多家,现在已经1500多家了,可能规划要搞到2000家左右。所以产业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
当时全国能源会主持的节能服务产业标准通知的时候,当时我主持制定的。这么短的时间就冒出这么多节能服务公司出来,符合规定吗。随意我认为现在节能服务产业,国家有了政策支持以后可能对你们来讲是比原来没有还要挑战大,国家有了政策支持了,假如在这种情况下节能服务行业不能健康发展,那就包括你这个行业,现在没有政策支持,有这个问题,有那个问题,推不了,现在给你的政策是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政策,再搞不上去就是行业的问题。但是恰恰问题是因为政策支持大家蜂拥而上。这个是要克服技术障碍信息障碍和自身障碍。加入没有信息技术怎么进入,怎么取得高收益,就是因为有核心技术才能取得高收益,怎么可能一进来就上千家出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新兴产业我也听说了,有这样的基础吗,战略制高点是要有技术在里面支撑的,要有人才支撑,这东西不是一夜之间就冒出来。
袁国林:现在一百家云计算中心。
白荣春:现在是国家支持什么创新什么东西就冒出来。所以第一,我们还是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不能违背规律,行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有客观的规律,不可能蜂拥而上。第二个,我们在体制机制上面可能要再创新,你现在搞节能产业环保产业核心在技术上,我讲技术装备也好,核心产品也好,核心在技术。这种技术怎么通过合理的机制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以后又通过我们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走得通,这条路我认为是要探索的。
我们当时研究美国和日本的从思想到最后产业化的路,人家整个环境是畅通无阻的,为什么能够出来这么多,从思想火化到最后产业化的东西,但是中国不通。这个我说了很多,比如发电技术等等那些,需要提高50%的效益等等,像这样的东西现在很多,有些说的东西都是世界水平的东西,你这么说简直中国的能源问题,那都是迎刃而解,比这个还要好了。
这说明民间确实有大量的东西,但是现在没有机制把这些东西发现出来,而且将来是不是这么回事儿,那要有人来。如果什么机制能够发现,给你培育,将来示范推广,产业化,中国这条路我认为要探索。不像国外,国外可能有一些投资公司到场,国外为什么畅通,国外也有投资,人家嗅觉是十分灵敏的,他有这么一大批灵敏的公司在寻找,就拿来有些东西看准了以后就投进去,哪怕有几个失败也没有关系,三个成功的远远高于失败的。
所以我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怎么把机制问题解决,能够把这条路畅通无阻的走通。因为很多发展创造确实在民间,确实在小公司这也是国外的公司证明。
我以前看过一个资料美国的发展创造在70%在小公司,小公司成本很低的,而且有人支持。小公司把技术发明以后大公司收购,大公司车本也是很低的,他自己可能要花十倍的。所以很多创新在我们民间。昨天也在谈机制性的问题,现在国家科技方面钱花的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东西国家支持他没出来东西,国家没有花钱的地方冒出来很多东西。所以我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可能是要在机制问题上要有所突破。如果这方面有突破才有可能把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当然这方面还有一个,在初期可能还是需要政府重要一些政策来拉动,来市场拉动。但是这个拉动我的想法是这样,不一定在供给,你给很多资金,现在要争取国家,无非说的天花乱坠,曝光以后也不清楚,你说的好我就给你钱吗,你编的好就给你钱吗。所以我认为确实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同时能不能从需求给一些政策的拉动。这样吸引我们更多的投资者,包括我们风险投资公司,需求是有政策的支持来吸引,我就愿意,我就想办法占领这个市场。这样众多的企业,投资公司可能都会花钱,但是不冒风险,因为我在需求上拉动。至于成功不成功我不需要冒风险。所以我想可能要探讨一下在这个方面能不能再走出一条路。
我想假如在这两方面能够有所突破,不光在政策支持,在需求上也可以支持的能不能把市场拉动起来,这样吸引更多的人,花更多的精力来推动,这样的话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有可能健康发展下去。我也希望我们在座一些企业家里面能够有一些冒出来,有一些能够在克服一些障碍以后不断壮大。
因为这样一个产业我认为最终是需要冲动的,今天中午一个企业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突破,我认为就是应该在这方面为国家多做事情。大的方面国家也定,但是有些东西是需要探索的,包括煤石油,煤气天然气也好,都是需要探索的,这些探索由国家大公司,你可以有大的投入,完了以后成功,这些都需要大的公司来做。但是从起步阶段可能还是需要我们更广泛的支持。为什么提高这条路呢,最终大的公司,不光节能也好,环保也好,出来大的公司才有可能引领整个发展,所以我们既要鼓励小的公司发展,又要大公司在重大的技术,重大的产业化上面发挥作用。假如这两方面做的好的话,我想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我们的目标,比如说现在8%也好,2020年15%也好,就有可能。假如这方面没有发展的话有可能实现不了这样的目标。这是产业发展一些浮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