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了。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7%,增速较此前一个季度的6.8%有所放缓。
《华尔街日报》说,周五的数据显示出,过去15个月实行的一揽子刺激措施正在产生作用;或者说,至少带来了短期增长。过去一个月,外界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信心有所恢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主要大城市房价大幅上涨,以及汇率波动和资本流出状况有所缓解。3月,中国外汇储备五个月来首次出现增长;工业产出、零售和房地产投资增幅都大于预期。这些指标在前两个月表现疲弱。此外,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所改善。
但与此同时,贷款也在大幅增加。中国金融机构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7万亿元,超出了经济学家们预期的约1.1万亿元。这几乎是2月新增贷款的两倍。由于金融危机以来刺激措施的效果越来越弱,经济学们怀疑最近的改善能否持续。当前诸多经济亮点所属的行业已经面临债务和过剩产能的压力。
《金融时报》的报道说,6.7%的增速是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单季增速,但仍然处在政府的目标区间内。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增长缓冲了金融服务业带来的放缓趋势。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去年下半年的放缓后正总体企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将中国经济全年增速预期从6.3%上修至6.5%。周三发布的贸易数据显示,3月进出口都超出预期。
经济放缓已经迫使政府采取了刺激措施,包括增加基础设施领域的财政开支,以及放松货币政策。不过,具体数据表明,这些措施也在阻碍着经济再平衡的努力。中国当前正试图摆脱对重工业和建筑业的过度依赖,将增长重心转向消费和服务业。报道指出,尽管服务业增速继续快于工业,但两者的差距有所减小。服务业增加值第一季度增长7.6%,工业增加值增长5.8%;去年第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了8.3%,工业增加值增长3.9%。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n Review)的报道说,一季度同比增速是七年来最低的。得益于政府驱动的投资和刺激措施,房地产等行业出现回升迹象。
增速较前一季度放缓,这反映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持续的下行压力。文章特别提到,钢铁、煤炭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令本国和全球增长承压。不过,关闭不盈利的“僵尸”国企是一件言易行难的事。这可能会引发大量裁员,不光对消费、还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影响。
《南华早报》报道说,6.7%的增速可能足够使中国政府让其他国家相信:中国经济正在稳固。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早先表示,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的良好表现将有助于改善全球需求。
报道说,6.7%的增速意味着,中国第一季度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与美国一样多,或者有可能更多。考虑到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停滞、以及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衰退,中国看起来不怎么像是全球经济中的“病人”。
报道援引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驻北京经济学家的话说,经历了去年股市波动、人民币意外贬值等事件后,政府有意弥补其影响,并决意将促增长放在首要位置。3月官方PMI九个月来首次回到扩张区间,外贸数据也显示出向好迹象。
路透社的报道说,新增债务的增长看上去推动了工业活动、投资和家庭支出的复苏。经济学家们认为这在短期内是好消息,但一些人担心,这预示着金融危机期间的老办法又回来了。当时,中国政府通过大力刺激将经济从放缓趋势中拉了回来。
国家统计局在周五的发布会上表示,尽管经济指标显示出积极变化,但“下行压力仍不可低估”。路透说,中国政府希望经济复苏——即便是由信贷驱动的——能够持续,从而避免实施更进一步刺激措施。更多刺激可能使资产泡沫再次膨胀,重新引导中国企业向价值链上游延伸也会变得更困难。
彭博的报道说,中国经济企稳迹象、以及对美国放慢货币政策紧缩步伐的预期推动了近来原油、金属以及全球股市的上涨。但中国3月信贷大增又在一些问题上重新引发担忧:经济中的复苏迹象能否持续?有多少资金支撑着僵尸企业?以提振新增长点为目的的、必要的市场化改革是否会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