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协会要闻 > 正文内容
中国环境报专访邓继海|2025服贸会前瞻:绿色贸易破局与出海
协会要闻
IGEA
2025-09-04
3681 浏览

近日,中国环境报记者对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邓继海进行了专访,围绕即将召开的2025年服贸会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绿色贸易挑战与中国绿色方案出海等话题展开对话。

9月10日—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将在京举办。服贸会期间,作为高级别主题论坛之一,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将于9月12日—13日举办。论坛由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牵头主办,自2010年创办以来,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与企业累计数万名嘉宾代表参加,已成为服贸会每年机制化固定举办的品牌活动。

图片

往届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 资料图片

中国环境:本届论坛主题和议题设置有哪有深意?

邓继海:2025年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共筑SDGs—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基于两大背景与核心理念,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深刻论断。二是基于2024年9月通过的联合国《未来契约》,再次提振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世界各国的最大共识。

围绕这一主题,论坛设置“SDGs与绿色经济”“绿色创新与产业转型”“绿色贸易与碳足迹” “零碳园区”等专业议题,现场展示各领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突出政策前沿和发展模式、解决方案与最佳实践。汇聚政府、智库与企业创新力量,推进全球合作,提速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程。

论坛构建了前沿议题和研究成果、平台创建与合作签约“三大维度”的成果体系,全面打造论坛价值能级,引领绿色经济前沿发展。

中国环境:在国际贸易争端加剧的背景下,绿色贸易有哪些前景和阻碍?如何发挥好我国的作用?

邓继海:国际贸易争端加剧的背景下,经济贸易与气候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密不可分,以绿色低碳水平为特征的绿色竞争力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贸易规则。绿色贸易正是顺应这一规则的重要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前景方面看,绿色贸易主要呈现两大机遇。

一是国际社会对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增势强劲,2024年出口总额再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出口贸易新增长点。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是绿色贸易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新兴产业链与市场机遇。低碳转型催生了环境友好型技术应用、设备改造更新、绿色低碳设计及服务等更多应用场景。这不仅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倒逼全球清洁技术投资增速提升,碳捕捉项目数量翻番,还孕育了前景广阔的新产业和碳管理服务市场。

绿色贸易面临的主要阻碍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绿色壁垒的挑战: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确定于2026年正式实施,并拟扩展至下游制成品。我国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钢铁、铝等原材料行业将首当其冲,若进一步覆盖下游产品,汽车、机械、家电等行业碳成本也将显著上升。此外,环境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碳足迹等“绿色壁垒”持续趋严。

二是碳成本与竞争力压力: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出口欧盟的钢材将面临吨均65欧元的额外成本。这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例如印度钢铁制造商面临34%的成本增幅,越南电力出口碳成本超产品价值的20%。

三是技术与标准互认障碍:我国在绿色贸易适应力上仍有短板,例如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不健全,能源与产业结构错位,绿电绿证等认证缺乏国际衔接与互认,绿色金融支撑不足等。中国企业在满足国际绿色标准方面也面临技术标准不同、认证成本高以及国际市场接受度不高等挑战。

四是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成本挑战:许多绿色低碳技术(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成本目前仍然很高,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励其研发和投资。

为了积极发展绿色贸易并应对贸易壁垒,中国政府围绕“碳排放管理”与“国际贸易”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并作出了相应部署。从国务院15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均强调要“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互信”,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我国在全力以赴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同时,积极推进“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技术和标准创新与国际合作、强化发展绿色贸易的政策支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规则制定等,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有效途径,提出“中国方案”。

中国环境:我国绿色可持续经济方案近年来出海或全球化的成效如何?

邓继海:我国绿色可持续经济方案的出海和全球化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25年8月,中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提供了可落地的中国方案。

在清洁能源装备供应方面,中国向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产供链的稳定器。近十年来,中国技术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环境: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邓继海:中国绿色技术和发展模式能够成功走向全球,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经验:一是提供“可落地的中国方案”。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适应性强的绿色技术。二是全产业链合作模式。中国不仅输出产品,还输出技术、标准和人才培训体系,帮助东道国建立完整的绿色产业生态。三是平台化推广机制。通过中阿博览会、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等多双边平台,中国系统性推动绿色技术转移。2025年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上,中外企业共签约25个能源项目,签约金额约400亿元。四是成本与效率优势:中国绿色技术具有明显的成本控制和产业化优势,能够大幅降低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成本,近十年帮助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

不过在出海过程中,也有不少教训值得总结。比如,ESG标准碎片化问题:各国环保标准存在“碎片化加剧”现象。例如欧盟推行“全链条碳披露”新规,要求追溯设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印尼要求本土化雇佣率不低于60%;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推出“绿色供应链认证”要求。这些差异提高了合规成本和运营复杂度。其次,合规成本问题:为适配不同市场标准,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某工业废水零排放设备企业透露,仅为适配欧盟、东南亚、中东市场,前期调研与体系搭建就投入超200万元。再次,本土化适配挑战:绿色方案需要与当地文化、环境和需求深度融合。一些项目初期未能充分考虑到本地社区参与和接受度,导致项目效果打折扣。例如东南亚要求企业建立社区反馈机制,投诉率超10%即暂停项目。最后,地缘政治因素干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影响绿色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需要更强的风险防控能力和灵活的合作模式。

未来,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与国际市场的绿色合作,有望在标准互通、技术融合、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