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绿色焦点 > 正文内容
“菜贱伤农”并非偶然的民生之痒
绿色焦点
文/时言平
2015-11-12
1108 浏览

    近日,山东菜农自杀的悲情,引发了民众对“菜贱伤农”问题的强势关注。国内多省市菜价急跌,让不少菜农蒙受了巨大的亏损,很多菜农因为蔬菜滞销,只好眼看着辛勤的劳动果实烂在地里。
  对于菜农们的窘境,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尽可能地做出了努力:浙江网友们自发到菜地购买滞销的莴苣;商务部也紧急部署对策,稳定蔬菜市场,帮菜农寻找销路。这些做法也许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菜农的损失,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菜贱伤农”的民生之痒。
  “菜贱伤农”,暴露了农产品市场的诸多问题。尽管舆论把矛头指向蔬菜的流通和零售环节上。但究其根源,还得从站在整个经济大环境的角度去审视。
  近些年,无良资本像幽灵一样出现在农产品市场,“蒜你狠”、“豆你玩”……游资的热炒,一方面提高了民众的消费压力,而另一方面势必造成一种农产品短缺的假象。菜价上扬,菜农势必会一哄而上,盲目扩大种植,为求“多收三五斗”。而物价的上涨,又势必造成联动效应:油价飙涨导致运输费用的提高、房价高企导致摊位租金价格的上涨,由此引发的“菜贵伤民”又让市民节制消费……供求不对称,市场混乱,出现“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怪圈,也就不奇怪了。
  无良资本的炒作、物价的整体上涨,已然打破了市场的平衡。农产品市场,现在不仅仅是供需失衡,更是充满了风险性。可是,作为生产方的菜农,其抗风险性的能力可想而知,一旦出现滞销,首当其冲的便是菜农,甚至让他们负债、破产,这也就不难理解山东菜农为何会选择自杀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而这,则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抗风险性,上海未雨绸缪的“夏淡菜价保险方案”值得推广。
  如何突破“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的怪圈?尽可能降低菜农的损失自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而为了防止农产品滞销伤农的现象再次重演,还是要回归到经济稳定的大局上来,平衡物价水平、防止不良资本扰乱市场,只有这样,作为缺乏弹性的商品,“菜贱伤农”的现象才不会发生。同时,政府对菜农等抗风险性低的群体,也应该积极地为他们提供保护政策,制定保险机制。以免在市场失调的情况下,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菜贱伤农”的民生之痒,绝不仅仅是菜农盲目使然,也不仅仅是交通运输和零售环节等原因。良好的经济秩序、市场的平衡发展,才尽可能让“菜贱伤农”的现象免于发生。

 

34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