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产业政策 > 正文内容
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产业政策
IGEA编辑01
2015-12-29
1345 浏览
  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发改环资〔2013〕740号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农业局(委)、财政局,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农业局、财政局,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建设局,韩城市经济发展局、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615号)精神,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指导各地秸秆规划的实施,力争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制定了《陕西省“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省发展改革委 省农业厅 省财政厅
  2013年1月25日
  陕西省“十二五”农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安全,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615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一)秸秆资源量   据调查统计,2011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5116.28千公顷,秸秆理论资源量为3100万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2600万吨。全省秸秆以小麦、玉米秸秆、稻草、油菜为主,占秸秆资源总量的80%以上。其中,小麦秸秆885万吨,占总量的28.5%;玉米秸秆1845万吨,占总量的59.5%,稻草120万吨,占总量的3.8%,,棉秆160万吨,占总量的5.1%,油料作物秸秆约120万吨,占总量的3.8%。
  (二)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及特点
  2011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利用量约1900万吨。其中,作为饲料使用量约600万吨,占32%;作为肥料使用量约1060万吨,占56%;作为种植食用菌基料量约150万吨,占8%;作为人造板、造纸等工业原料量约80万吨,占4%;我省各类秸秆利用水平由2001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60%,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还有1200万吨,占总量40%的秸秆作为燃料和浪费焚烧,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1.多元化利用格局形成。在逐步完善省市县乡村秸秆禁烧监管网络,抓好秸秆禁烧的同时,不断拓宽综合利用领域,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由过去传统农业领域发展到现代工业、能源领域。秸秆能源化利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农民低效燃烧发展到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干馏等高效利用。秸秆工业化利用发展迅速,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2.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我省确定的农作物秸秆利用重点区和禁烧区的长安、兴平等52个县区,集中财力,规范重点技术,发展秸秆产业,扩大利用规模,实现整体提升,全面重点推广七大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使全省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到2100万亩,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55%。近年来,我省分别在关中、陕南、陕北分别规划建设了37个万亩及15个千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示范田,建设52个秸秆机械化利用专业合作社;扶持15个万吨小麦、玉米秸秆商品饲草加工、秸秆收贮利用和秸秆深加工合作社、示范基地。
  3.秸秆肥料化利用。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加工商品有机肥。秸秆直接还田是我省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有机肥发展,对改善土壤性质、提高肥力具有良好效果。2012年全省秸秆还田3.2万亩,全省现有2家秸秆有机肥定点生产企业,生产商品有机肥约2万吨。
  4.秸秆能源化利用。包括秸秆发电、气化、固化成型和炭化。随着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步伐的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1)秸秆发电。秸秆发电分直燃发电、混燃发电和气化后发电三种方式。我省利用秸秆发电以直燃方式为主,用于直燃发电的秸秆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玉米、小麦、稻草等秸秆。第二类为棉花秸秆、树枝、木材下脚料等密度较大的木本类植物。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核准4家秸秆发电企业。
  (2)秸秆沼气。我省农村沼气起步早、发展快, 近年来秸秆沼气发展步伐加快,2012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3万口,中小型沼气工程640个,大型沼气工程68座。现全省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152.6万个,已有1万多户使用秸秆沼气,利用量0.5万吨左右。秸秆沼气不仅为农村沼气拓展了发展空间,而且为秸秆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3)秸秆固化成型和炭化。秸秆固化成型是在机械设备的压力作用下,将秸秆压缩为成型燃料,以替代木柴、原煤、燃气等燃料。秸秆固化成型发展前景广阔,我省一些企业已开发出秸秆压块成型技术,并开始试生产。秸秆固化成型后再经炭化,单位热值提高,取用方便。秸秆固化成型在我省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企业也已生产出燃料块、蜂窝碳、碳粉、机制木炭等产品。
  二、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
  我省秸秆综合利用仍以传统利用方式为主,资源化、商品化程度较低,存在着产业链短,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另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区域看,畜牧优势产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水平相对较高,从行政区域看,陕北比关中好,关中比陕南好,从作物品种看,小麦玉米好于其他作物。
  由于我省农作物秸秆数量大,以及秸秆收集、整理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全省有近40%的秸秆没有得到综合利用,特别是关中等粮食主产区大量秸秆还没有被收集利用。加之我省农业连年丰收,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地区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威胁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城乡居民生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省虽然制订了有关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但政策的覆盖面不够宽、系统性不完备、利益纽带不紧密,政策激励机制不到位。由此造成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秸秆利用的龙头型、骨干型企业不多。
  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中存在技术瓶颈,严重制约利用水平的提高。一些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或不成熟。新技术应用规模较小,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技术集成组合不够。收割、捡拾、打捆等配套设施缺乏,造成秸秆的收集、贮运难度大、成本高,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到秸秆收集贮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坚持产业化主导方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推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形成多途径、多层次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编制综合利用规划,重点抓好关中地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2.坚持科技支撑,试点示范,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和实用技术难题,优先发展产业化示范项目。
  3.坚持政策扶持,公众参与,加大财政投入,制定财税扶持政策,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13年,解决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和大中城市郊区秸秆废弃和田间焚烧问题,初步形成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到2013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到2015 年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其中,到2015 年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3000千公顷;建设秸秆饲用处理设施200万立方米,年增加饲料化处理能力100吨;秸秆基料化利用率达到4%;秸秆原料化利用率达到4%;秸秆能源化利用率达到13%。
  四、重点领域
  (一)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鼓励农民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方式,有效提高秸秆肥料利用率。
  (二)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 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 吨粮食,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秸秆资源丰富的牛羊养殖优势区,鼓励养殖场(户)或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青贮、氨化、微贮或颗粒等秸秆饲料。
  (三)秸秆基料化利用。做好秸秆栽培食用菌,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平衡,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继续重点推广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一批秸秆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四)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作用于造纸、生产板材、制作工艺品、生产活性炭等,也可替代粮食生产木糖醇等。“十二五”期间,不断提高秸秆工业化利用水平,科学利用秸秆制桨造纸,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和制作工艺品,试点建设秸秆生产木糖醇、秸秆生产活性炭等工程。
  (五)秸秆燃料化利用。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2吨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 吨标准煤,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可有效减少一次能源消耗。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炭化和活化等方式。“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秸秆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五、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在粮食主产区、棉秆等单一品种秸秆集中度高的地区、交通干道、机场、高速公路沿线等重点地区,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等领域,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大力推广用量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一)秸秆循环型农业示范工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开辟和建立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重点推广秸秆-家畜养殖-沼气-农户生活用能,沼渣-高效肥料-种植等循环利用模式,鼓励粮食主产区建设秸秆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充分利用好秸秆资源。力争到2015 年,秸秆生态循环农业工程秸秆综合利用量,占项目所在地区秸秆总量的10%以上。
  (二)秸秆原料化示范工程。重点在粮棉主产区开展专项示范工程,从政策、资金和有效运营等方面对秸秆人造板、木塑产业、秸秆清洁造纸给予扶持。引进创新秸秆纤维原料加工技术,形成规范、专业、科学的秸秆纤维原料基地布局。鼓励秸秆制桨造纸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支持成熟的秸秆制桨造纸清洁化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为循环利用积累经验。建立秸秆代木产业示范基地,选取部分秸秆人造板、木塑装备制造企业,一批家秸秆人造板、木塑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发展壮大,年消耗秸秆量100-150万吨。
  (三)能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村为单元,启动实施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及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秸秆清洁能源入农户工程,探索有效的项目商业运行模式。力争到2015 年,重点在粮棉主产区的示范村,秸秆清洁能源入农户项目村入户率达到80%以上,占项目区年秸秆总量的30%以上。
  (四)棉秆综合利用专项工程。在棉花主产区建立棉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利用秆皮、秆芯生产高强低伸性纤维(造纸制浆原料)、人造板、纺织工业用纤维以及其它工业用增强纤维等。探索棉秆综合利用的最优模式。
  (五)秸秆收储运体系工程。探索建立有效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存及运输系统模式。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集储运管理体系。
  (六)产学研技术体系工程。充分发挥我省科研优势,把研发、生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纳入年度科技创新工程,优先安排科技项目,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人员集中攻关,力争在短时间内使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设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经济、实用的集成技术体系,制造操作方便、性能可靠、使用安全的机械设备。加快建立秸秆相关产品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质量检测标准体系,规范生产和应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秸秆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机制作用,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搞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认真组织实施,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年度逐级分解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考核制度,加强目标考核。
  (二)完善政策措施。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研究完善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好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将符合条件的秸秆综合利用产品纳入节能、环境标志采购清单;研究完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扶持政策;加大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
  (三)加快技术创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推广,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先进实用的秸秆收集、储运、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扶持引导基层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面向基层,贴近农民,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逐步提高全社会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 
 
16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