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绿色焦点 > 正文内容
智慧绿色新型城市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绿色焦点
admin
2019-07-11
2856 浏览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邱爱军女士在2019(第九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中发表关于绿色城市建设的一些任务和方向主旨演讲时讲到,我们要用智慧绿色新型城市改变城市,提升城市的质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提升城市内在品质的路径是推动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新型城市的建设,通过转型改革和创新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智慧城市就是这样一个城镇化和高科技紧密结合的平台,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为城市治理提供新的手段,可以让城市的治理更加的精准。通过智慧城市可以对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明确智慧绿色城市建设的标准,以评促建,在突出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分级分类推进智慧和绿色城市建设。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以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我讲三方面内容,第一是趋势和主要问题,第二是用智慧绿色新型城市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第三是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举措。

 
一、 趋势与主要问题
 
趋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历史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是数量人口规模过大,另一方面是速度过快。

从总量上看,1978年到2018年,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至59.58%,城市人口从1.72亿增加到8.3亿。正是这么大规模的城镇人口的消费市场在吸引着企业,不仅国内企业还有国外企业的关注。

从结构上看,在城市人口激增的同时城市的数量也在增加,1978年到2016年,城市的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另一方面城市本身规模也在增加,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20-50万、50-100万特别是10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在快速增加,这样一个规模的城市数量的增加对于市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主要问题
 
中国的城市和国外的城市相比,数量不是很多,才600多个,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至2万个,2万个镇在我们做国际合作的时候,大家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们这个镇有多大,赵华林主席举例说深圳,我们看看今天华为和中兴所在的地方曾经就是一个部级镇,2002年由建制镇转化成两个街道,一开始只转成了部级街道,一个一个的变化,这样的镇当时的人口是70万。所以大家不能忘记镇,这些建制镇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我们存在着不平等,因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够高,所以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市民化问题。同时城镇化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中。研究显示,到2020年的城镇化率将会达到60%,到2030年的城镇化率将会达到70%,这就意味着城镇人口还会增加,有可能还有近2亿的人口增加到城市。一方面总量上还会增加,所以它的需求会增加;另一方面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差别,中间的比率差距16.21,人口的差距也是2个亿,现有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的差距合起来有4亿,这样人口的变化意味着市场在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2亿人口真正市民化,他们的消费也会大幅增加,消费的增加就意味着市场的扩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群的形成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城市的城市病问题,城市就像一个病人躺在那里,有些地区人口集聚得很厉害,有些地方土地闲置,有些地方环境不怎么样。例如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39个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占70.7%。另一方面是交通拥堵问题,如果你在上下班高峰时期一定会感受到交通拥堵问题。高德地图大数据分析2017年45个主要城市高峰拥堵延时超过7%。

中小城市的活力不足问题。中小城市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人口20万以下的城市仅占城市数量的18%左右。广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2016年县城供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低于城市8个和17个百分点,城市和县城的比较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差距。部分中小城市人口流出,城市呈现收缩趋势,人口不断减少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无法提供吸引人的环境和就业的机会,所以这些人流失了。
 
二、 是用智慧绿色新型城市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用智慧绿色新型城市改变城市,提升城市的质量。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提升城市内在品质的路径是推动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新型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这样一个城镇化和高科技紧密结合的平台,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为城市治理提供新的手段,从刚才的参观可以看到因为有了智慧城市的手段,我们可以查询公共汽车再过几分钟到,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因为智慧城市我们有更好的对于精细化提供的服务,例如深圳政务服务办理户口不需要跑路,在家就可以办理,所以通过智慧城市可以让城市的治理更加的精准。

第二,通过智慧城市可以对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如果想建设智慧城市就要对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智慧城市可以对产业转型提供新的机遇,刚才我们参观的好几家企业都用了智慧城市的手段、更加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来改变产业。

这是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信息网络要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六个方向的建设。几年来智慧城市逐步落地,各地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升了城市品质,增进了民生福祉,让城市治理更高效。比如智慧城市建设为解决大城市病,提供了更高效的方案,智慧交通在化解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等方面提供了好的方法。在北京通过信号灯配时优化,机动车通过路口的平均延时下降了6%,停车比例降低了3%。在上海针对南北高架各路段交通状态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准度提高了10%,因为你有了这样一些新的手段,城市的品质就可能更高。鹰潭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虽然鹰潭相比于北上广不是那么有名,但是鹰潭市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手段,抓取智慧城市的产业,所以衍生出了智能电表、智能穿戴设备这样一些产品,这样的产品再推向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智慧城市变成了新兴的产业,对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手段。

当然,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还要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前随着我国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美好环境的需要更加迫切,城市必须要以绿色发展的理念营造宜居环境,国家新型城镇化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规划的重要原则,提出了绿色城市建设的六大任务,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新生活行动,刚才我们去巡馆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企业的创新,相信这些对我们城市以后的建设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地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比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低碳节能型城市等,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等,有的以新能源的方式促进绿色交通,左侧这个图是电动小区间的最后一公里绿色出行,右侧是摩拜,通过共享自行车很多人又回归到了骑自行车的状态,使得减排越做越好。毋庸置疑,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对绿色城市的建设非常重要,一些地区做了很多的探索,根据统计到2017年底开工建设超过4千公里,形成廊体超过2千公里,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建设达到了90%,完工率过半,事实上绿色城市建设打造了美好环境,这样的宜居环境也会让城市的品质更好。城市有好的品质,对于产业和企业的吸引就会越来越强,由于环境的改善一些城市已经使城市竞争力变强。
 
三、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举措
 
当我们明白这些要求和需求的时候,我们就要加快新型城市的建设,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
第一,要注意哪些问题。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新城新区建设,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城市发展不能盲目摊大饼,要划好城市发展的边界,不能盲目扩大,要进行集约紧凑的发展。
第二,不能只顾增量不顾存量,在旧城改造上下工夫,把现有的存量做好。
第三,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当我们建设的时候要避免不断的拉拉链,我们要整体建设,这样对资源的利用率就更高效。
第四,城市治理要更加精细化,最近北京市在社区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当把社区作为一个点的时候,就会动员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个工作中。当社会力量参与到工作中,他们的需求也更加的精准,需求更加精准企业提供的解决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可行、可操作和精确,所以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要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考虑城市发展与治理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居民参与,更多的人参与社区治理。
 
城市政府做好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样做? 

1、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建设涉及不同部门,既是理念,也是发展模式,要有强有力的统筹机构。比如涉及到若干各机构,只有把这些机构力量整合在一起,至少把他们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你做出的决策才是智慧的,不可能到单一的部门做。有些地方开始探索成立大数据局,当然我不是说成立大数据局是唯一的途径,我认为整体政府这样一个理念才是更重要的。

2、明确智慧绿色城市建设的标准,以评促建,在突出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分级分类推进智慧和绿色城市建设。国家已经提出了8大类指标,我们所在的城市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你所辖的这些区和街道就更加有方向,更加有可操作性。

3、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推动建设高速、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包括扩大普惠节能设施的推广和利用,让绿色的理念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成为每个企业每个政府部门的理念和行动,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有更高的质量,谢谢大家。


25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