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确保能源供应”这一口号在亚洲呈滥用之势,在这个全球范围内增速最快的地区,差不多每个国家都在竭力刺激经济扩张。
10月31日至11月4日举行的新加坡国际能源周(Singapore International EnergyWeek)上,上述主题肯定会再次浮现,此外还将论及供给问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碳排放污染。
不过,这些讨论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亚洲国家所关心的,显然是尽其所能获取资源,多多益善,以此推进经济成长,这样该地区的经济体就能够尽快实现工业化。
基本道理是这样的,亚洲没有理由不去享受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生活方式,而在消费至上的社会中,能源对于推动社会前进扮演必不可少的的重要角色。
归根结底,要赶上美国、欧洲或者澳洲的平均生活水准所需的能源消耗水平,并不太可能达到。
这听起来有点像是富裕的西方白种人告诉亚洲人,他们不能如愿以偿,没办法过着白种人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生活型态。但是对于亚洲来说,除了效仿西方在工业化进程中高度消耗能源的老路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
亚洲应该抛开模仿西方国家高耗能的生存方式,考虑如何在不大量消费化石燃料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目标。
但是迄今为止,亚洲各国政府并不为之所动。
相反地,事实上有更多国家正计划增加燃煤发电规模,包括传统上使用天然气的东南亚国家。
根据能源顾问机构Wood Mackenzie,预计到2020年,东南亚电力需求将成长一倍,2030年则将增加两倍,届时额外电力需求将达到190千兆瓦(GigaWatt)。
这些需求中的大部分都要靠煤来实现,由此2030年的煤消耗量可能要比去年的水平高上四倍。
当然了,东南亚的煤消耗量和中国相比,那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但关键问题是,过去依靠天然气和水利发电的东南亚,以最清洁的电力供给方式而闻名。而现如今随着它寻求以低廉能源拉动经济增长,地区污染程度将会逐渐加重。
石油方面亦是如此。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也在尽可能地确保原油资源的取得,但是它们并没有考虑如何进行城市规划来降低人均燃油消耗量。
到2030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可能将从目前的8,900万桶/日达到1。12亿桶/日左右,其中多数增幅来自亚洲。
石油峰值论者提出供给趋于枯竭的观点虽有误,但石油廉价论者说对了一件事,即找到低价原油的难度将升高,而采油成本只会不断走升。
尽管以上观点迫使发达国家开始寻找其他能源方案,例如美国开始开发油页岩,但是在亚洲,各国看似还是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占据现有原油上,而这通常是透过与多个狡诈政权建立关系来达成。
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燃烧化石燃料主要问题之一在于将导致地球暖化,进而影响到天气变化,最终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也许这点要比能源安全重要得多。
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有可能增加到每年400亿吨,这要比1990年时增长一倍。同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是造成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因应严峻气候变化时,亚洲及非洲可能面临最为不利的地理位置,有鑑于此,也许有人会认为亚洲方面将会坚决推行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解决方案。
不过,无论11月底在南非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有何种结果,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治理碳排放的完整全球制度不会形成。
问题症结之一存在于亚洲国家以及其他地方的发展中国家仍希望效仿西方的方法,而并非是采取比西方高明的方案。
想像以下,当前经济窘境一旦结束,西方国家决定在新能源技术上进行大幅投入,开发科技并利用这些技术来推进经济增长和提高财富水平。
而与此同时,亚洲国家正在建造火力发电厂,并忙着和那些卑鄙独裁者在吵闹中进行肮脏交易。
也许现在到了亚洲领跑、而非落後于人的时刻;也许是到了亚洲思索如何能催生苹果这类公司的时候。在能源问题方面,则不应再为了复制别人发明的模式而相互竞争。
也许,现在是亚洲重新审视能源消费方式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