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绿色焦点 > 正文内容
德班气候大会前景堪忧 资金和适应问题或许会有进展
绿色焦点
中国网
2015-11-12
757 浏览
    中国网南非德班12月2日讯 德班气候大会进行期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教授和记者分析了大会进程以及他对气候大会走向的分析。

    记者:德班会议进行到此,您觉得今后的走向如何?

    张海滨:德班会议进行到此,各国已申明各自立场,总体感觉并不乐观,但各国代表不会空手而归。在资金问题上,如快速启动资金的进一步落实和绿色气候基金的机构组成和功能定位上,在适应等问题上应该会有一定进展。我期待最终会有一个德班协议出台。这个协议至少会包含一个政治声明,提出一个达成全面的气候协议的时间框架。

    总之,在当前国际大环境不太有利的情况下,德班会议的最大责任在于将气候谈判继续保持在轨道上,为未来的谈判提供基础。谈判慢不可怕,就怕出轨,因为那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记者:德班会议依始,美国就明确表示不会参加《京都议定书》的磋商,而加拿大或“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前退出《京都议定书》。我们看到从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发达国家的不支持减排的态度越来越明确,您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张海滨:首先,这与当前国际格局的快速变动和调整导致的权力转移有关。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迅猛,权力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变化。发达国家相对衰落,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这一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发达国家感到焦虑不安,导致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越来越厌烦,同时自身变得日趋保守和强硬,更不愿意做出让步。

    其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快,总量大,客观上也增加了发达国家的忧虑和警惕。

    最后,近些年来发达国家觉得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日益加剧,感到有机可乘,因此态度日趋强硬。

    记者: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敢于承担,您觉得这是因为什么?

    张海滨:如果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参加气候变化谈判的初期,中国开始节能减排还主要是受国际压力所致,那么现在中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当然有国际因素,但主要是内部驱动了。

    简言之,有三大内在驱动因素:一是服务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国家的重大战略,关系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节能减排是题中应有之议。二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激增,能源安全问题突出,节能减排对我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三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高排放已导致我国环境承载能力严重透支,同时中国对气候变化脆弱性日益提高,因此节能减排也是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所迫。

    记者:您觉得气候谈判20年来,中国谈判代表团所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变化?

    张海滨:一是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大大增加,从过去的积极参与方转变为现在的关键参与方,从过去的相对边缘的地位到现在处于谈判舞台的中心位置。

    二是中国的谈判姿态越来越积极和有建设性。从谈判之初的相对谨慎到现在的日趋灵活,中国现在比过去更积极推动达成国际气候协议。

    三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角色有所弱化。

    记者:我们看到气候谈判经历这么多年,其实谈判已经远远超越了气候本身,不但是各国利益的博弈,更是社会变革的需求,您怎样看待这个变化?

    张海滨:看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国际气候谈判的内部博弈,二是跳出谈判从外部看气候谈判。如果从外部来看,20年的国际气候谈判已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观念上,各国已普遍接受低碳和绿色经济的概念和思想;在政策层面,大多数国家都已承诺国内减排目标,并将其融入国民经济社会计划;在立法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制定气候变化法;在制度层面,许多国家政府都已建立了系统的应对气候变化机构。国际谈判促进了国家的低碳行动。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20年来国际气候谈判的得失,不要一味埋怨,而应该保持信心和耐心,坚持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

    记者:请您预言一下国际气候谈判今后的走向。

    张海滨:2012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还需要3-5年的时间。目前将进入一个过渡期。新的国际气候协议何时达成,有三个因素值得观察。一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结论;二是世界何时走出金融危机;三是极端气候事件是否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灾难。

12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