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东:消费大国更要做好减排功课
绿色焦点
igea
2015-11-12
1249 浏览
陈卫东:刚才各位专家谈了很多,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谈这个事情,全球在两个层面上要发生重大的转移,所以造成今天这么多讨论。京都协议,哥本哈根,坎昆,这个450ppm的东西,这是同一个概念,是不是要关门了?大家争吵不下,刚才张秘书长讲的话也都跟两个重大转移有关。第一个能源消费增量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2020到2035,增量30%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占了50%,而中国自身要占30%,但是在这个消费的转移过程中,这个话语权,这个技术,这个资金,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个没有转移。所以带来了这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第二个转移,就是由传统的以石油煤炭,化石能源作为基础的这样一个能源结构要转向清洁的可再生的这么一个能源结构,大家认识到了,要做这个转移。就刚才方老讲的,怎么把这个能源能量和碳的充分使用结合起来,这是大家意识到了,但技术又没有完全突破,我们处在这两个转移的关口上。
这两个转移除了技术、资金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地缘政治,原来的这些掌握着主导权的国家或者集团,愿不愿意。还有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有没有共识?刚才张总讲了一点,不仅是发达国家要压我们,发展中国家也要挤我们,我们现在是孤立的。不管怎么说,我们是排放第一,前几年我们可以往后躲,小布什不签京都议定我们还蛮高兴,可以不签,现在德班会议就看你中国了,你中国怎么做?计算历史什么的都可以说,但是这个没有用,因为你在实实在在的排放。
这两个转移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我觉得德班不会有什么成果,因为德班按照IEA的估计,我听了两位署长的报告,他们共同认识,就是450和2度这个如果没关门也接近关门了,已经完不成了,德班就看中国提什么方案了,已经不谈谁积累多少,排放多少,已经不谈了。所以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
第二个转型就是我们国家面临着双重悖论的转型。一个我们要讲发展,讲GDP,发展是硬道理,为了发展我们要低成本的利用我们的资源,而且有个安全问题,这又和这个可持续带来了巨大的冲突。可持续就是你不能随便的烧煤,70%煤的结构,你应该增加气的结构,别的再生能源结构。但是我们现在的制度和我们对生存发展的追求是有巨大的矛盾的。一方面我们国家要调控这个能源产品的价格,压制电价,那就要使我们对能源的价格不到位,不珍惜。我们现在很羡慕日本,刚才张秘书长也讲了日本,其实日本在发展的时候,就刚好经历这个危机,当时G7给他的标准就是你只能进口这么多石油,就给你这么多配额,当时日本也是说阴谋论什么,但是这种情况下,使它的汽车能耗是最低的。我们现在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都在进行,农村人口要向城市人口转移,每转移一个要增加多少多少能耗,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我们在资源配给方面,更多适用一个行政手段,而不适用市场配置手段,所以中国也面临两重的矛盾。
至于怎么把这个东西,目前我们的绿色其实是无可回避,但说实在的,刚才方总讲的很乐观,我不是搞化工的,我是搞石油的,而且我主要是搞上油的,我觉得中国从石油天然气的资源量来讲,不管是常规的,非常规的,从资源量评估来说,我们跟美国差不多。而且非常规的我们评估比美国还多一些。页岩气,煤层气,我们做了十几年,不管政府也好,业内也好,我们都认为是失败的事件。我们有煤,而且我们开煤前应该把甲烷拿出来,实际上我们从煤层里面抽取的煤层气才多少?8点多亿,我们估计是15亿,相差非常大,这就是刚才讲的矛盾,资源配置用行政手段,我们想做这个煤层气的时候,模仿海油对外开放成功的事件,成立了中联煤,赋予他独家专营权,其实这个实践是失败的。我们现在又找到了页岩气,美国现在页岩气大概是占23%,到2020年要占50%,他们06年才1%。所以现在又到了怎么开页岩气的问题。中国页岩气的资源量美国高,跟我们煤层气一样。
陈卫东:技术不是重要的,重要是我们体制问题。美国页岩气成功是小公司做的,完全靠打井,多打就有,不打就没了,这个跟常规油公司的高投入高回报的结构是不一样的,而我们还想,页岩气已经失败一次了,但我们对要不要放开,要怎么做,现在有很多顾虑和担心。所以从各个方面看,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关键不在技术,而在我们的这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上。那么配置这个方式,既然我们决定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还是按照市场方式配置,否则怎么讲都解决不了问题。刚才讲了中国这两个悖论,一方面是鼓励高效,一方面又压低资源价格。
我还想传递一个我最近这一个月听了两次IEA署长的演讲,一个是已经退休的日本人,一次是刚上任不久的荷兰人,IEA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能源组织,用他们话来说,是IEA的一条看门狗,他们这个狗现在怎么看这个事情很值得深思。第一,他们把21世纪的能安全认为是已经由原来二十世纪的以石油为基础的安全,以及以电力为基础的安全。这个非常重要。能源在我们认识里,首先是初次能源,而电力是二次能源。刚才我们讲绿色,发电手段,其实都是通过电再转化成别的东西,所以它现在提出这个概念,非常值得我们考虑,把电作为能源安全的基本框架。因为你风能也好,太阳能也好,抄袭能都是要转化成电以后再做。刚才讲的煤的能量和碳,你还是要先转变为电才可以提高。所以我觉得这是比较深刻的提议,刚才金老师说的,我觉得值得传递。
第二个概念,由于低核和再生能源发展目前出现了瓶颈,450PPM的实现或者控制2度的实现已经接近于科学幻想,这是他们第二结论。这个结论肯定有压中国的成分,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这个判断可以重新谈一个东西。第三个,就是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不能以牺牲他国能源安全作为代价,这就是日本这次福岛的核电站的问题,他们明年上半年要逐步停产检修,检修之后能不能回复还不知道,如果不能恢复,LNG就要到180立方米,这就冲击到别的国家的市场和供给了。还有德国宣布2022年弃核,其实他弃核不弃电,弃核不等于不用核电,他要从法国,匈牙利这些核电为主的国家再买电,他建电站投资,其实德国很多资金是进入了欧洲的核厂的,还得要买这边国家的核电,但他们好处就是欧洲整个电网是连通的。
另外还有一个,欧洲和北非的风电太阳能联网的大规划。日本这次核电带来巨大的冲击,也跟日本他是两个独立的电力系统有关,一个是50赫兹,一个是60赫兹,他们也提出解决两个电网不同的问题,但他们不当一回事。所以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东北亚大电网的建设问题。
第四个,讲到能源供应,再怎么多年,我们还是离不开化石能源,从全球角度上讲,俄罗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俄罗斯节能空间巨大,增加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供给能力也巨大。怎么来做好这样的国际合作问题。还有就是石油二十年前有个比较风行一时的理论,叫做石油疯子论,其中美国一个叫西门斯的一个人写了这本书代表这种观点,叫沙漠黄昏,沙特的石油马上要完结了,其实随着页岩气的出现,他们的储量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不是没有资源,而是没有投资,没有投资有各种原因,最重要还是政治方面原因,所以疯子论已经不那么有说服力了。
第五个,就讲到中国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今后会面临全球的围剿,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两个问题。一,就是能源消费问题,排放问题。第二,就是你的购买力如何尽快提高的问题,这个表面转折到的就是我们的汇率问题,因为这次经济危机会有很长时间不能恢复,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能力过剩,解决生产能力过剩根本上讲只有三种手段:一、战争,但是大的战争打不起来。二、勇士断臂,得果断的消除自己的富裕产能,这个问题我非常佩服朱镕基,没有他的杂订,没有他的打破地区分割,没有他把金融体系独立出来,那么几千万人下岗,就没有这么多年的发展。但全球现在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敢于勇士断臂的,因为这涉及到多少人的就业。所以就业的问题使得欧洲和美国,发达国家,包括中国,为什么要维持这么高的GDP,为什么要再工业化,这不可能。三、技术进步。这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IT行业我们积累了那么就,从60年代的网络出来到今天,确实给全球经济很大的拉动,要有另外一个这样的技术进步,我们才可以完成。这个做不到。
现在唯有能消耗多余产能的,就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平均消费的增加,中国是第一位的,你13亿人有那么多外汇储备,你积累了那么多钱,最现实办法就是提高你的汇率,提高你的汇率你出口就少了,买外面东西就便宜,你就可以增加进口,你的进口消费就可以带动全球经济走出复苏。所以这个汇率问题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仅仅是美国要压我们,欧盟也会提出相似的东西,包括东盟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会向我们提出同样的问题,增加消费,增加对国外产品的购买,否则大家都活不下去。
所以中国将会面临两重挑战,增加能源消费,减排,这是一重。第二个就是如何扮演一个消费大国的角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