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公益与CSR > 正文内容
飞利浦节能灯不节能?产品上黑榜 代工遭质疑
公益与CSR
南方周末
2015-11-12
1317 浏览
可通过各种途径消化掉原材料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然而近几年,节能灯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如果成本都由工厂来承担的话,一方面不公平,一方面我们也无法继续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上述高管抱怨道。
    然而,面对数十万家鱼龙混杂的中国节能灯生产企业,飞利浦这样的国际品牌的谈判和议价能力十分明显。“在国内有完全议价能力的企业不多,目前所有代工企业都相对弱势,大品牌稍有不满意,就把代价工厂的订单转走,国内节能灯企业太多了,大品牌找代工并不难。”郭修说。
    一面是成本压力增大,一面是议价能力不足,对于国内大型的节能灯代工厂而言,也想摆脱飞利浦等国际照明品牌的束缚,不愿总替他人“做嫁衣”。
    2008年,国家为鼓励高效照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高效照明产品补贴计划,这为节能灯等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该计划对居民购买高效照明产品补贴售价的50%,对企事业单位购买补贴30%。“我们连续三年中标,给我们带来的销售拉动达到一千多万元。”雪莱特经理魏志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以阳光照明为例,2010年一年,这家公司销售各类节能灯2.4亿只,其中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任务量为925万只,高效照明补贴收入占其利润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约50%。而飞利浦通过招投标进入高效照明推广项目,每年推广任务量也在950万只左右。昔日的“大牌”与其代工厂几乎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大家都能达标,最后考虑的更多的是价格,这对一向高价位的飞利浦来说压力比较大。”魏志权认为。2009年,飞利浦的确也曾经发起了一轮“降价风暴”。当时针对6瓦和8瓦的节能灯,其价格降低几乎到了与国内品牌同样的区间。
    浙江阳光照明作为1990年代就为飞利浦代加工的企业,如今已走出飞利浦的“阴影”——目前公司年产节能灯2亿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其中公司销量的三分之一给飞利浦代工,另外三分之一给其他品牌代工,剩下三分之一是自有品牌,主要在中国销售。
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从阳光照明在近几年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举动可看出,“压缩成    本到一定程度以后,阳光照明就受不了了,这条路(代工厂加工)是死路。”
    显然,问题节能灯产品出现的背后更多地折射出,在面对愈来愈激烈的中国厂商的低价竞争中,飞利浦节能灯的贴牌模式在中国走到了“十字路口”。

18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