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祖康受邀担任“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大会主持人
论坛背景介绍:横贯中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和国际贸易交往的通道,更是沿线各国加强经济和文化交流、共筑合作共赢之路的历史见证,是一条推进多元文明包容发展的康庄大道。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在访问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这对于推进亚欧文明的复兴和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带一路”将在西部地区实现大贯通,形成一个涉及近100个国家、近50亿人口、数十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的超大经济区域,对贵州和沿线省区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巨大发展机遇。
有一个概念总是能够映射我们的福祉和人类的繁荣,这个概念就是互联互通,丝绸之路的复兴和振兴就是互联互通,通过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巨大机会,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我们与中国也建立起联系,我们今天能够来到这里聚集一堂,一起探讨具有竞争力,同时对环境友好型的合作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应对我们所共同面对的气候挑战。促进贸易、促进增长,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丝绸之路的积极所在。看一看现在的绿色发展大计,看一看海洋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合作的话,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而建立绿色丝绸之路,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理念是要利益相关方作出慎重承诺的,要采取全球性的行动。我们看到中国正在行动,这种行动已经取得了实效,并提出丝绸之路新的思路和方案。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的意义需要再进一步振兴,在今天的环境中,如果有新的功能,丝绸之路就能得到复兴。我们的合作可以以丝绸之路开始,建立紧密的经贸联系,让绿色经济的发展推广到更多的领域。今年,我们与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合作项目,做可再生能源,这势必为双方带来互赢,让我们在今后的合作中更好地应对更多的挑战。
哈姆•利尼(瓦努阿图副总理): 在丝绸之路上构建文化互信
中国所提出的绿色丝绸之路,实现这样的丝绸之路可以帮助我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这样的丝绸之路还可能会串联很多国家。而且中国所提出的绿色丝绸之路、经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超越了经济的领域,它也涉及到了政治、文化的领域的一些要素,后两者的因素和经济因素同等重要,只有这样,丝绸之路才能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纽带,才能促进各国之间的融合和各国之间互相理解,实现全球的持续和平,并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各国经济之间的合作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振兴丝绸之路,进一步给各个国家提供发展经济的机遇,要加强各国之间的互信和理解。另外,我想特别的强调文化、理解的重要性,一些开发的项目最终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原因恰恰是由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缺乏理解所带来的。一些文化的偏见,严重地影响了国际合作,使一些国家错失了发展良机。所以,我们就应该构建一种全球的互信,我想中国所提出的绿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绿色发展令人振奋、令人欣喜的新模式,因为这种丝绸之路的新概念其实本身已经强调了发展合作方面的互补性的重要性,因为它所提倡的是一种全球的视野,全球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特别强调通过文化的路径方式,在丝绸之路构建上实现一种文化的互信。
戴秉国(原国务委员):开放包容,共建21世纪丝绸之路
我们21世纪的丝绸之路,既要继承发扬古丝绸之路的好传统,又要开拓创新,共同创造新的辉煌。古丝绸之路充分证明,即便是在汉唐这些历史强盛的时代,中国也始终是丝绸之路上和平交流的使者。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不仅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还应当本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开放包容心态积极的参与进去。建设21世纪海陆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事业。要把握好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丝绸之路的开放性和多样性。21世纪丝绸之路不应局限于中国周边,也不局限于亚洲。21世纪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发展繁荣的经济带,还是环境优美,生态、人文交流和谐美丽的通道。
陆克文(澳大利亚前总理): 丝绸之路的核心理念是接触、连接和互联互通。
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印证了英国哲学家的一句话:“没有征服的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在那段丰富的历史里,西方发现了东方的存在,世界进入新的交流时代。中国汉代,马可波罗经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中国明代,利马敦前往中国,他带来西方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的同时,也向西方带去中国的科学成就,以及自己对中国伟大文化传承的理解。利马敦非常聪明,非常尊重中国传统,成为明朝皇帝很信任的一位外国顾问。当今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全球化,就是建立全球经济,建立全球社会,大家一起应对全球性的安全问题,使人们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另一种力量是国民主义,国民主义涉及到种族和宗教的基本利益,在我看来,这代表着一种旧力量。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这需要我们向外看,而不仅仅把视角禁锢在自己的国家内部。我们要平衡发展与保持生态系统的关系,既要发展,又不能毁坏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政治意愿,只要我们选择合作,我们是能够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经济、土地退化、水污染等全球化问题。作为人类,我们面临一个共同的敌人—资源的枯竭。世界各国人民都应该团结起来,告诉自己,这是一个长期的挑战,为了我们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从现在做起。并且我们这一代、下一代、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应该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任务。
素拉杰(泰国前副总理):我们期待绿色的未来
两年前,世界各国领导人在里约热内卢参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现在,在贵阳召开的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又让我们看到生态文明发展的动力。这一切正好印证了里约峰会的主题—“我们期待绿色的未来”。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东亚、中亚、中东、欧洲等不同文明联系起来,过去更多的是贸易的路线,同时也是思想和技术交流的路线。现在世界正在重建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将把全球一半的人口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为各国提供更多贸易和投资机会。在这样的框架下,提出绿色丝绸之路的概念,能让我们充分把握住绿色经济带来的各种机遇,实现社会公平平衡、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环境风险。当代的丝绸之路应该是各种网络的集合,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我们还要把它变为一条绿色的丝绸之路,这不仅可以提升其内涵和意义,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平衡。绿色丝绸之路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重新设计、重新构建世界经济的机会。只要有良好的管理和规划,并创造新的机遇,是可以解决很多难题的。绿色产品的市值在全球已经超过1.76亿万美元,据联合国预测,2020年,这个数字将翻番。可持续能源的投资从2005年开始,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到2011年时,达到将近2500亿美元。同时一个世界经济要成功地向绿色转型,也需要更多公众的参与和关注。
陈敏尔(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共创绿色丝绸之路美好明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贵在合作,贵在共赢。
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友好之路、合作之路、共赢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传承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丝绸之路沿途各国虽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各不同,但加快经济发展、增进国民福祉的目标是相同的。远亲不如近邻。我们要全面加强务实合作,最大限度地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持续增长优势。绿色是生命的本色,是幸福的底色。绿色发展是时代潮流,是丝绸之路的活力源泉。我国西部和中亚、中东等地区多是能源富集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只有突出绿色发展主题,探索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商业模式,才能促进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共同发展绿色经济、使用绿色能源、倡导绿色生活,真正做到向绿色要“发展红利”,让人民分享“绿色福利”。
沙祖康对话《论道》——《巅峰对话:生态文明•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