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领域和重点工作,并强调“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激发和引导乡村振兴新业态新模式。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将“乡村振兴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工作纳入2023年度重点工作主线,从组织建设与会议平台、智库与产业等多方位聚焦,以品牌集群、数字赋能、三产融合模式探索引领乡村振兴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中国品牌建设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品牌集群执行主席张芝元发布“打造品牌助推乡村振兴新模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
张芝元从四方面介绍了如何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新模式。
一是开展集群品牌建设调研,探索特色产业品牌,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意见,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品牌强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乡村振兴现实路径。
计划联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和中国国家品牌网等机构,共同组织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品牌建设调研活动,选取5-6个有代表性的省份,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品牌打造等遇到的痛点问题、思路举措和成功经验进行深入调研,努力寻找品牌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国家推动品牌强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性建议。
二是搭建集群品牌帮扶平台,助力重点帮扶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发展。聚焦品牌优势资源,首批优选20个品牌龙头企业,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标准化+全程追溯管理机制,培育一乡一品、一县多品,重点帮助832个脱贫县,特别是其中160个国家重点帮扶县,把本地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计划在云南省大理市和安徽省金寨县开展品牌帮扶试点示范,5月份拟在大理石组织“两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云咖品牌建设高峰论坛,就当地的咖啡、文旅、健康养老等优势特色产业进行顶层设计、集中宣传,品牌营销和投资,同时为地方政府搭建人才聚集、招商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的合作平台。
三是提供集群品牌定制服务,夯实乡村特色产业品牌的质量标准。统筹协调集群品牌资源,为重点帮扶其他和其他有品牌服务需求的县市,有针对性的提供品牌规划、品牌推荐、品牌追溯、品牌展销、品牌投资等一系列全流程定制性的服务。
四是整合集群品牌资源力量,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企业集群真心发展。注重发现资源、整合资源、开发资源、放大资源,努力把发展空间广阔、适宜转化应用的高新科技成果产业进行集中打造和重点推广。在适宜高新产业生长的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协助地方政府合力建设优势新兴产业集群。
来自农业多个领域的行业代表性企业泛华集团、北京创今智能、上海泓宝、中天玫瑰分享各自领域乡村振兴新业态新模式产业报告。
泛华集团党委委员、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雷超兵作《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路径》产业主题报告。雷超兵表示,泛华集团从最早的时候就一直在做新型城镇化,十八大以后,整个集团业务开始转向县域经济,开始介入乡村振兴业务,到目前为止泛华在全国400多个地方,参与不同程度的城镇化内容建设,包括城镇振兴、乡村振兴,泛华也形成了一整套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总结中央1号文件高频词汇,提到最多的就是“产业”,其次是“县域经济”,再次是“项目”,同时还有“生态”、“绿色”、“资金”和“数字化”。在乡村振兴具体政策层面,《全国乡村特色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成为泛华各项工作的政策抓手。通过多年实践总结,以数字为驱动叠加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城镇与乡村贯通起来,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项目思维全方位、全领域、全视角统筹考虑:基于理论创新与项目实践,提出五大创新路径。
创新路径一:三产带动、融合破题。聚焦地方特色优势单品,构建全产业链链长制,抓链长、促链主,通过需求侧与供给侧双向拉动,打通“3-1-2”产业路径,整体提升特色产业价值和微笑曲线。
创新路径二:科技集成、创新驱动。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全链条构建的产业科创体系,通过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撬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全要素升级。
创新路径三:品牌牵引、重塑DNA。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文化品牌化、品牌IP化、IP数字化,用科技激活产品,用文化点亮产业,让品牌彰显产品文化内涵,让地方各特优产品有文化,重塑特色产品文化DNA。
创新路径四:平台赋能、产品结算。按照“一品、一网、一平台、一中心、多基地”的发展模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互动,重塑“产品卖全国、结算在当地”的平台经济、结算经济和总部经济。
创新路径五:协同创新、集成示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乡村振兴为抓手、数字经济为驱动,多维战略统筹联动,以项目运营为核心,打造数字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示范。
北京创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继星分享《数字化清洁能源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实践报告。谢继星表示,国家层面已经形成“乡村振兴+双碳目标+数字经济”战略方向,清洁智慧能源成为新时代发展潮流,将成为用户新型的生产要素。北京创今智能科技立足清洁能源领域,以数字化手段在农村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总结就是数据驱动清洁能源系统,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提升能源系统生产力,优化传统行业生产关系。
北京创今智能科技形成“创今平台矩阵”,以数字乡村联动集结生产生活应用、服务资源、农村农户、主管部门四位一体,基于大数据与AI,建设乡村智慧化综合管理系统与长效管护系统,助力村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及清洁能源建设运行和服务。
在农村清洁能源取暖应用上,服务于北京、山西、山东、河南、东北几百万户的清洁取暖改造、设备运行监控与优化及长效运行服务,以山西忻州地区为例,AI驱动供暖系统能效提升30%,每季能耗费用节省6元/平米。
智慧平台管理系统具体应用场景,比如:
1. 智慧农业大棚种植,打造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微环境。
掌控作物最佳生长周期,实现农产品提质增量。根据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最佳生长条件设定参数,通过通风、光照、水肥和喷淋等系统,精准控制湿温度、水分,提前作物的成熟期,在旺季市场供应形成前,提前上市以增加经济效益。
图像监控,异常预警,降低生产风险。基于视频信号和图像传输等多维信息,直观反映农作物的生长趋势,及时调理农作物的最佳生长环境及施肥、杀虫管理等。
2. 智慧养殖上的系统应用,创造最合适动物生长的养殖环境。
通过设备联动控制、图像实时监控、数据传输分析,达到对养殖环境监测,智能联动控制,视频监控,生长监测的智能化养殖体系。
科学喂养与疫病防控,实现提质增量。自动化智能化AI分析智能控制,缩短出栏周期。
3. 智慧水产养殖上的系统应用,全方位数字化监测,匹配最适宜鱼类生长的水质环境。
实时把控养殖水质动态环境( 溶氧、氨氮、PH、亚硝酸盐、温度、浊度、电导率等),对水质环境监测,设备自动作业(加温、循环水、增氧、投料),异常报警提醒,以视频监控与图像识别环境状态和鱼类长势。
精细饲喂与病害防控,实现标准化产量品质提升。通过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寻求不同鱼类到达最好口感的水质、饲料、温度、活动时长等一系列因素,提炼出让鱼类从孕育、生长到收获的过程都处于最佳状态的生长模型,通过智慧水产系统合理控制相关因素达到批量生产。
4. 数字技术与烟草加工深度融合。采用物联网、大数据、AI识别、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等技术,对烤房、热泵、烟叶物料以及工艺(考虑天气、电力等)进行全面连接,智能精准管控加工过程,满足烟叶烘烤过程工艺智能动态自动调整,确保烟叶加工品质的提升。
上海泓宝绿色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国忠作《芯生机农业科技掀开中国乡村振兴耕地工业化革命“芯”篇章》主题报告。
邹国忠表示,芯生机农业科技属于逆向创新模式,总结来说芯生机农业技术是通过特种设备完成土壤的覆膜,将黑色全降解薄膜、种子、生物有机肥固为一体,按照设定的株行距和单产要求,工厂化制作成标准膜垫产品,这个膜垫60-80天就可以降解。
可以把农业的劳动力降下来70%,特别是劳动强度可以降下来80%。在化肥的利用率上可以提升50-70%,主要是用微生物肥料。在水稻种植上,引进韩国的无水水稻种植,可以节约60%的水,从而解决了虫害的问题,也顺势解决了农药残留问题。引进日本的农膜技术,可以使地温升到4.9度,利用玉米秸秆材料做的膜,从而解决了秸秆燃烧问题。
它的优点总结在于免育苗、免除草、免插秧、免扬肥、免泡田、免农药、不施化肥、节能节水、减碳环保、省时省力、生态绿色、降低成本。可以提高土壤的利用率5-8%,降低农业成本6-11%,可以增加5-8%的产量。同时具有节碳的效益,100万亩的土地可以节约化肥1.65万吨,相当于节约碳排放2.06万吨。还有一个关键,产品都是绿色生态的产品,大大提升农副产品的价值。
中天玫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毕琰玉作《玫瑰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主题报告。
毕琰玉表示,玫瑰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三农”融合项目。一产是农业,是一个高效农业,通常公司以基地带农户的办法来完成种植环节体系。这一块主要是解决了耕地的高效产出,荒山荒地的高效利用,能够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二产是特色加工业,从粗加工到深加工,是一个很长的产品链,对地方的税收贡献比较大,企业的获利也比较乐观的。三产是特色旅游,玫瑰有着非常好的文化主题,可以充分结合园区的建设,形成两个品牌,一个是特色产业的品牌,一个是特色旅游的品牌。
中天玫瑰产业商机具有: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现代农业:三产融合;文创文旅:特色品牌 ;全民健康:内调外用;清洁能源:光伏农业。可以很好的实现农民增收、企业获利、政府增税、扩大就业、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