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协会要闻 > 正文内容
辛宝平:疫情之后——公共卫生环境系统能力建设的启示
协会要闻
IGEA
2020-03-06
1820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日出版的第5期《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可以预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全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次疫情对于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公共卫生,尤其是感染性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及其应急能力储备和建设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和启示。

    

    第一、坚持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野生动物交易与滥食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重大隐患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数据显示,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谐的体现。通过立法约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从源头上切断消费需求,不仅是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需要,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需要。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发布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就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开展立法并发布《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狗、蛇、田鸡、甲鱼等也将被禁止成为“盘中餐”。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广州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也被纳入禁食范围。

    

    第二、倡导绿色卫生环保的行为方式,减低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

    

    良好的生活卫生和环境卫生是防止环境污染和预防传染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流行。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2.4亿吨,基本通过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做到无害化处置。广大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几乎和城市相当。虽然国家制定有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置的政策,但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为了防止病菌的扩散和传播,不少地区将城乡一体化进行生活垃圾的同步收集、转运和处置。2019年启动的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已将城乡一体化统筹考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具有补短板的效应,是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加强医废精细化管理和安全处置,提高医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医疗废物,尤其是高感染性医废是重大的污染源和传染源,必须及时收储和处置。国家对于医疗废物有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医院、小诊所存在收储和处置不及时、不规范甚至放任自流,造成严重的感染隐患和传染风险。要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无死角、全覆盖、精细化;要针对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和小微诊所医院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可行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系统,做到应收尽收、应处尽处。要加强安全高效、符合环保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密闭化、负压型移动式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技术和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减少现场人员和人工操作,减低防范感染风险,做到平时可移动、战时可集中。

    

    疫情结束后,建议将可移动式医废安全处置装备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其产能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同时全面客观评估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收集率,尤其是村镇级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以及偏远地区医疗废物产生情况及能力匹配情况。建议考虑各类医疗废物的危险特性、感染特性,以及各类医废处置技术的适用性,补充修订《医疗废物分级分类目录》。组织对本次应急过程中出现的经验和问题进行回顾性梳理总结,对有关技术指南和规范进行修订。


29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