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绿色经济协会 > 财政部 > 正文内容
绿色建筑需要正本清源
财政部
采集侠
2015-11-12
1406 浏览
    财政部和住建部日前联合发文称,“到2015年实现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分析认为,这将撬动上万亿规模的绿色建材市场。但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却误入了“重炒作而轻实践、重技术堆砌而忽视实际设计”的歧途。

  “房地产产业链条长,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如建筑用钢占全社会钢材消费的50%,建筑用水泥占全社会水泥消费的60%等。发展绿色建筑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规模的绿色市场。”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如是表示。

  据了解,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4月27日,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宣布将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等方式全面提速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到2015年实现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国家大力提倡支持发展绿色建筑是必要的,但当前刚刚起步的绿色建筑却普遍存在“重炒作而轻实践、注重技术和设备堆砌的风气。”《意见》发布后,如何把上万亿的绿色建筑蛋糕做大做实,一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万亿“蛋糕”呼之欲出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绿色建筑从起步阶段迈向高速发展阶段,也向世界显示中国政府加快节能减排的坚定决心。”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王有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目前我国带有绿色建筑评级标识的建筑总面积不足4000万平方米,未来发展绿色建筑的空间巨大。

  《意见》的发布,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今年以来,我国已发布了关于推广金太阳、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地区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多个文件。我国此前已首次将绿色建筑纳入“十二五”规划。两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在中国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

  “以前,政府在建筑方面的补贴都是针对太阳能光电利用和既有建筑节能或采暖等小范围专项补贴,现在扩大到对所有评星绿色建筑给予补贴,补贴幅度之大、面积之广前所未有。”王有为说。此次两部门实施意见最大亮点是大力度财政激励政策。文件明确,将对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补贴,星级越高,补贴越多。以2012年高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为例,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为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意见》还提出,“将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如果大力推行发展绿色建筑,有可能撬动超过上万亿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预计。

  我国的建筑规模正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占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领域。“初步估算如采取严格的建筑节能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建筑,"十二五"期间新建建筑将形成45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张少春如是指出。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工作基础薄弱,建筑节能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要实现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超30%的目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实现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超30%的目标,还需迈过市场认知度、

  政策配套和技术突围三道坎。”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应用发展还很有限,部分地区对绿色建筑内涵与要求缺乏正确认识,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缓慢。”张少春介绍。除此之外,国内发展绿色建筑还面临产业科技支撑不足,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刚刚起步,资源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偏低,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等。

  对此,王有为也深有同感。

  “目前,发展绿色建筑许多核心技术国内仍不掌握,如大部分热泵压缩机等关键部件还需要进口;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新能源建筑应用仍停留在简单直接的运用层面,太阳能房、太阳能供热空调等深度利用非常有限,深度开发应用有待技术层面的突破。”王有为说。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偏低,各地推行的65%节能标准只相当于德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能耗指标超过2倍。此外,建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目前欧盟国家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我国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达到15亿吨,资源化利用率却不足10%,大量的土地和资源被浪费。

  “除了标准偏低,配套政策不完善也阻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王有为告诉记者。很多地方利用建筑屋顶发展太阳能光电,但不能并入电网自发自用,此外一些配套技术法规也需要完善。

  其实我国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一些业界人士对此深有体会。

  防止绿色建筑成“噱头”

  “近几年,关于绿色、低碳这类名词炒得太热,全民说低碳,不谈低碳似乎就落伍了。”华润置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王琳榕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我国绿色建筑从蹒跚学步到野蛮生长,从美国LEED标准的引入到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绿标》)的出台,短短几年间,绿色理念的加速度让绿色、低碳等名词家喻户晓。

  “正是由于对绿色建筑真正内涵理解的缺失,很多所谓的绿色建筑五花八门,更有甚者只是将此作为一种营销的噱头,而实际内涵却一无所有。”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一所所长吴博对之非常气愤。

  据了解,中国每年住宅商品房的建设在7至10亿平方米,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有多少,拿到竣工认证的仅为1%。

  绿色建筑除了成炒作的“噱头”外,还有就是误入了高技术堆砌的误区。

  “当前对绿色建筑的评分都是以技术为先导,采用一项技术就加一分,却忽视了建筑整体的综合能耗水平与性能运行考评。”国际金属太阳能协会秘书长黄俊鹏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例如地源热泵技术,当前我国大面积推广地源热泵是否合适。关于绿色技术的适用性,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如何客观引导与合理利用。”

  随着越来越多靠技术堆砌而成的绿色建筑,其实际节能效果与舒适度却并不理想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因此,更多的设计师与开发商开始了被动式节能在绿色建筑中的探索应用。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首春对被动式节能设计情有独钟。

  “通过被动式节能设计手段,而非节能技术设备来实现绿色建筑更能彰显设计师水准。例如根据阳光直射角度、风向变化来设计建筑朝向,让人们在自然舒适的同时更可降低能源耗费。就是一种很好的绿色节能设计。”陈首春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真正做一个绿色建筑,不一定非要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等。这些技术不是绿色建筑的符号,它们与绿色建筑并不直接等同。

  当前政府在倡导绿色建筑,社会在呼吁绿色建筑,但真正的绿色建筑又有多少呢?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仅以政府公共建筑的绿色应用为例,美国的绿色建筑LEED标准是一个民间标准,完全自愿实行,但美国联邦政府投资的办公楼、学校项目都要求做LEED。而中国的《绿标》是国家标准,“但纵观目前中国的政府办公楼、大国企办公楼,有几个是根据《绿标》做的呢?”当代节能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音表示质疑。

  一

  则新闻报道也从反面印证了陈音的质疑。2012年4月19日《楚天都市报》报道,“近日,汉口新世界国贸大厦、新世界中心先后通过国际LEED金奖认证,填补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绿色建筑"认证的空白。此前,国内仅有北京、上海、深圳少数建筑通过该项认证。”

  发展绿色建筑要加快立法

  那么应如何改变我国绿色建筑存在的诸多弊病呢?

  “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要加快立法。”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元端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生态建筑观念的确立,经历了四个阶段:节资节能阶段;注重生态阶段;环境量化阶段以及法规强制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深切认识到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一部分资源、能源在大量使用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严重性,世界各国纷纷强调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一些发达国家组织起来,共同探索住宅和其他建筑节资、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在住宅和其他建筑建设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建设了大量以“生态”、“绿色”、“健康”为理念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旨在创造一种能够保持住宅和其他建筑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创造一个能够保持和改善人类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

  我国绿色建筑还处在环境量化阶段,很多住宅和其他建筑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绿化、美化的表层,把“绿色”等同于“绿化”,未涉及“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内涵。不过这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近些年,有关主管部门先后印发和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使用规则》、《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标准》和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张元端表示,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不可能完全靠自发的开展,必须使之带有法规的强制性。

  张元端认为,必须由国家立法,由政府主导,以法制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既要有强制性的法规政策,又要有具体的奖惩规定,加紧从环境量化阶段向法规强制阶段推进,使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除了加强绿色建筑的立法外,“政府还应为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设立一个门槛,当开发企业想拿到最基本生产资料土地时,在招拍挂阶段,除了硬性条件外,开发企业是否做过绿色建筑项目也应成为考核条件之一。”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一所所长吴博建议。
23
关键字:
分享到:
42K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C座F4层4028室
  • Copyright @ 2010-2018 igea-un.org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北京市朝阳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
  • 京ICP备16051411号
扫描二维码